成语拼音:gǔ zào ér jìn
成语解释:鼓噪:擂鼓和呐喊。擂鼓呐喊,大张声势地向前冲去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:“越子为左右句举,使夜或左或右,鼓噪而进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战争等
繁体字形:皷喿而進
英文翻译:Go ahead with the noise
鼓:1.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:腰鼓。手鼓。花鼓。2.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鼓。蛙鼓。耳鼓。3.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;敲:鼓琴。鼓掌。4.用风箱等扇(风):鼓风。5.发动;振奋:鼓动。鼓励。鼓舞。鼓起勇气。6.凸起;胀大: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。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。7.形容凸起的程度高:钱包很鼓。口袋装得鼓鼓的。8.姓。
噪:1.虫或鸟叫:蝉噪。鹊噪。群鸦乱噪。2.大声叫嚷:聒噪。3.(名声)广为传扬:名噪一时。声名大噪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进:1.向前或向上移动、发展,与“退”相对:前进。上进。推进。跃进。进退。进取。进击。进驻。进行(xíng)。进而。2.入,往里去:进见。进谒。进谗。3.吃,喝:进食。进餐。滴水未进。4.收入或买入:进账。进货。日进斗金。5.奉上,呈上:进言。进奉。进献。6.旧式房院层次,这所宅子是两进院。
“鼓噪而进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敲锣打鼓、大声喧哗地前进,常用来形容做事高调张扬,甚至带点虚张声势的意味。比如在一场商业竞争中,某公司为了抢占市场,大张旗鼓地宣传新产品,但实际产品功能却未达预期,这时候旁观者可能会评价:“他们不过是鼓噪而进,噱头大于实质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“鼓噪而进”一定是负面的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团队为了激励士气,在项目启动时刻意营造热烈氛围,用口号和仪式感凝聚人心,这种“鼓噪”反而能成为推动行动的力量。关键要看背后的动机和结果是否一致。
举个历史典故的例子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用“空城计”吓退司马懿大军,城楼上士兵故作镇定地击鼓奏乐,看似“鼓噪而进”,实则暗藏策略。这种虚实结合的智慧,恰恰说明成语的应用场景可以非常灵活。
从个人视角看,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适度“鼓噪”可能是必要的生存技能。比如创业者需要主动发声吸引资源,但若只顾造势而忽略产品打磨,就容易陷入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窘境。平衡“造势”与“做事”的节奏,或许是更聪明的选择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藏着群体心理的观察。当人们集体行动时,声势本身就能形成压迫感。比如运动赛场上,啦啦队的呐喊助威并非无意义吵闹,而是通过“鼓噪”激发运动员的爆发力。这种正向的声浪,反而能成为突破极限的催化剂。
最后想提醒的是,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锤子或螺丝刀,用对场景才有价值。下次看到有人高调行事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是盲目跟风的“鼓噪而进”,还是目标明确的策略性动作?答案往往藏在行动的结果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