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uó
  • míng
  • biē
  • yì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uó míng biē yìng

成语解释:鼍:扬子鳄。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
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豹变鹊起,今也其时,鼍鸣鳖应,见机而作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鼉鳴鱉應

英文翻译:Alligator singing and turtle responding

鼍鸣鳖应的意思

鼍:扬子鳄。
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
鳖:爬行动物,形状像龟,吻尖长,背甲椭圆形,上有软皮,生活在水中。也叫甲鱼或团鱼,俗称王八。

应:[yìng]1.回答或随声相和:应答。呼应。应对(答对)。应和(hè)。答应。喊他不应。应承。反应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应邀。应聘。应考。3.顺合,适合:顺应。适应。应机。应景。应时。应用文。4.对待:应付。应变。应酬。[yīng]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应当。应该。应分(fèn)。应有尽有。2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应皆平定”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鼍鸣鳖应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有意思。想象一下,鳄鱼在泥潭里低吼,旁边的甲鱼立刻跟着发出声音——表面看是自然界的“默契配合”,实际上暗指人与人之间一呼一应的暗中配合,通常带有贬义色彩。
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办公室里小王刚抱怨“这项目根本做不完”,小李马上接话“对啊,领导安排任务太不合理了”。这种不经商量却快速形成的“统一战线”,就是典型的“鼍鸣鳖应”。他们未必提前串通,但在特定情境下不自觉地形成了呼应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这种呼应会被认为是负面的?关键在于动机。如果呼应是为了传递正能量,比如团队中有人提出创意,其他人主动补充完善,这属于良性互动。但“鼍鸣鳖应”更多用于描述那些带有消极目的或情绪传染的场景,比如传播谣言时的添油加醋,或者推卸责任时的互相帮腔。

我曾在社区志愿者活动中观察到有趣的反例。当第一位居民主动收拾乱丢的垃圾时,原本围观的人群里陆续有人加入清洁行动。这种积极的“鼍鸣鳖应”说明,呼应本身是中性的,关键在于引导方向。用好了能形成正向的连锁反应,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。

关于这个成语的应用边界,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它强调的是一种“非刻意”的配合。就像开演唱会时观众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,没人指挥却形成星海,这种自然产生的群体行为,虽然符合“相互呼应”的定义,但因为动机纯粹反而成为美谈。可见判断是否属于“鼍鸣鳖应”,还要结合具体语境中的意图。

在日常沟通中,我们可以更辩证地看待这种呼应现象。工作中遇到同事盲目附和上级错误决策时,可能需要警惕“鼍鸣鳖应”的负面效应;但若是团队成员真心认可某个方案而积极补充细节,这种呼应恰恰是凝聚力的体现。学会区分这两种状态,能帮助我们更好处理人际关系。

最后想说,语言就像活水,成语的运用不该被固定框架束缚。与其纠结“鼍鸣鳖应”是褒是贬,不如抓住其“自然联动”的内核。下次看到广场上突然兴起的舞蹈接力,或是直播间里观众自发的弹幕接龙,或许能对这个成语产生新的理解——呼应本身,也可以成为群体智慧的闪光点。

"鼍鸣鳖应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