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ēi bù liū qiū
成语解释:形容黑得很难看
成语出处:梁实秋《喝茶》:“普洱茶,漆黑一团,据说也有绿色者,泡烹出来黑不溜秋,粤人喜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黑不溜秌
英文翻译:Black and tumble
黑:1.像煤或墨的颜色(跟“白”相对):黑板。黑白分明。白纸黑字。脸都晒黑了。2.黑暗:天黑了。屋子里很黑。3.夜晚;黑夜:摸黑儿。起早贪黑。4.秘密;非法的;不公开的:黑市。黑话。黑户。黑社会。5.坏;狠毒:黑心肠。这种人心太黑。6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溜:[liū]1.滑行;(往下)滑:溜冰。从山坡上溜下来。2.偷偷地走开或进入:一说打牌,他就溜了。几个歹徒溜进仓库里。3.光滑;平滑:溜光。滑溜。4.看:溜一眼心里就有了数。5.顺着;沿:溜边。溜墙根儿走。6.很;非常(用在某些单音节形容词前):溜直。溜齐。溜满。7.同“熘”。[liù]1.迅速的水流:大溜。河里溜很大。2.迅速;敏捷:眼尖手溜。走得很溜。3.房顶上流下来的雨水:檐溜。承溜。4.檐沟:水溜。5.排;条:一溜三间房。6.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:这溜的果木树很多。7.练:溜嗓子。8.用石灰、水泥等抹(墙缝);堵、糊(缝隙):墙砌好了,就剩下溜缝了。天冷了,拿纸条把窗户缝溜上。
秋:1.秋季:深秋。秋风。秋雨。秋高气爽。2.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:麦秋。大秋。3.指一年的时间:千秋万岁。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。4.指某个时期(多指不好的):多事之秋。危急存亡之秋。5.姓。6.见〖秋千〗。
“黑不溜秋”这个词儿,听着就带着股接地气的劲儿。比如胡同口那辆老自行车,车架被雨水泡得黑不溜秋的,可老张每天照旧骑着它去买菜,车铃铛响得比谁都清脆。您可能要问:这词儿跟“黑色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就在那“不溜秋”三个字——它给普通的黑色加上了三分嫌弃、七分亲昵的微妙态度。
记得去年参观陶瓷展吗?有个粗陶罐子混在一堆青花瓷里,黑不溜秋的像个煤球。可走近细看,陶土表面的颗粒在灯光下闪着星星点点的银光。这时候您或许会疑惑:用这词形容艺术品合适吗?其实正因带着点儿俏皮的贬义,反而突出了展品“拙中见巧”的设计理念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北方人夸孩子“晒得黑不溜秋真结实”,南方人可能听着像批评。这便引出一个核心问题——方言俗语该怎么把握分寸?我的经验是,这类词语就像辣椒面,撒在熟人对话里能提味儿,用在正式场合容易呛着人。上周在咖啡馆听见两位白领讨论装修:“墙面刷成黑不溜秋的会不会太压抑?”您听,这里既表达了顾虑,又带着商量口吻,比直说“黑色不好看”柔和多了。
说到运用场景,我倒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打破刻板印象。邻居王阿姨总念叨自家闺女:“整天穿得黑不溜秋像个小乌鸦。”结果有次社区晚会上,姑娘穿着黑丝绒长裙登场,脖颈间一抹红丝巾,愣是把“黑不溜秋”穿出了天鹅般的气质。您看,有时候先抑后扬的反差,反而比直白的赞美更让人印象深刻。
语言就像调色板里的颜色,没有真正难看的色块,关键看怎么搭配使用。“黑不溜秋”这类自带态度的表达,用好了就是给对话添彩的秘制酱料。下次看见阳台上被晒褪色的花盆,不妨笑着说句:“这黑不溜秋的老伙计,倒是陪咱们看过了三季花开。”生活里的很多事物,换个角度品评,总能尝出不一样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