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ūn hài zhì fú
成语解释:形容惊怕躲藏。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秦宗权》:“自关中薄青齐,南缭荆郢,北亘卫滑,皆麇骇雉伏,至千里无舍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用于惊慌害怕等
繁体字形:麕駭雉伏
英文翻译:Extraordinary pheasant
麇:[jūn]古书上指獐子。[qún]成群:麇集。麇至。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雉:1.鸟,外形像鸡,雄的尾巴长,羽毛美丽,多为赤铜色或深绿色,有光泽,雌的尾巴稍短,灰褐色。善走,不能久飞。种类很多,都是珍禽,如血雉、长尾雉等。通称野鸡,有的地区叫山鸡。2.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叫一雉。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第一次看到"麇骇雉伏"这个成语时,很多人会对着生僻字发愣。其实它的意思并不复杂——当山林里的獐子受惊乱窜,野鸡吓得缩在草丛里,这不就是形容人们面对突发变故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?比如某公司突然宣布裁员,茶水间里原本热闹的谈笑声戛然而止,同事们像被按了静音键似的各自埋头工作,这种集体噤声的状态就很符合"麇骇雉伏"的意境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"风声鹤唳"有什么区别?虽然都描写恐慌场景,但"麇骇雉伏"更强调群体性反应。就像台风预警发布时,超市里突然挤满抢购矿泉水的人群,货架转眼间空空如也,这种连锁性的群体行为正是该成语的精妙所在。
在当代职场中,这个现象其实暗藏玄机。我曾目睹部门重组时,平时活跃的同事突然变得异常安静,仿佛键盘敲击声都能引发雪崩。这种集体沉默往往不是源于实际威胁,而是信息不透明引发的心理共振。就像森林里的动物听见异常响动就会本能逃避,现代人面对不确定性时,也容易陷入群体性的过度防备状态。
有个有趣的对照案例:某科技公司遭遇突发危机时,管理层选择实时播报处理进度。结果员工们没有陷入恐慌,反而自发组织应急小组。这说明"麇骇雉伏"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——当信息迷雾散去,群体应激反应就能转化为有序行动。就像经过训练的森林护林员,懂得用特定频率的哨声安抚受惊的动物群。
下次遇到集体性焦虑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的启示。群体心理就像水面涟漪,既可能扩散恐慌,也能传递镇定。保持独立思考就像在涟漪中心投入 stabilizing因素,或许就能让慌乱的"獐群雉群"恢复平静,共同面对真实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