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ù zǒu sū tái
成语解释:比喻国家败亡,宫殿荒废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伍被传》:“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宾语;比喻国家败亡,宫殿荒废
繁体字形:鹿走蘇台
英文翻译:Luzosutai
鹿:1.哺乳动物,反刍类,种类很多,四肢细长,尾巴短,一般雄的头上有角,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,毛多为褐色,有的有花斑或条纹,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。有梅花鹿、马鹿等。2.(Lù)姓。
走:1.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:行走。走路。孩子会走了。马不走了。2.跑:奔走。3.(车、船等)运行;移动;挪动:钟不走了。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。你这步棋走坏了。4.趋向;呈现某种趋势:走红。走热。5.离开;去:车刚走。我明天要走了。请你走一趟吧。把箱子抬走。6.指人死(婉辞):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。7.(亲友之间)来往:走娘家。走亲戚。他们两家走得很近。8.通过: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。9.漏出;泄漏:走气。走风。说走了嘴。10.姓。
苏:[sū]1.植物名(“紫苏”或“白苏”的种子,称“苏子”)。2.指须头下垂物:流苏。3.昏迷中醒过来:苏生。苏醒。死而复苏。4.缓解,解除:以苏其困。5.特指“江苏省”、“苏州市”:苏剧。苏绣(苏州的刺绣)。6.前“苏联”的简称。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“苏维埃”;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“苏区”。7.姓。8.同“噜”字“噜苏”。[sù]朝向:“苏刃者死”。
台:[tái]1.平而高的建筑物,便于在上面远望:瞭望台。塔台。亭台楼阁。2.公共场所室内外高出地面便于讲话或表演的设备(用砖砌或用木料制成):讲台。舞台。主席台。3.某些做座子用的器物:锅台。磨台。灯台。蜡台。4.(台儿)像台的东西:井台。窗台儿。5.桌子或类似桌子的器物:写字台。梳妆台。乒乓球台。6.a)用于整场演出的戏剧、歌舞等:一台戏。一台晚会。b)用于机器、仪器等:一台机床。三台天文望远镜。7.指台湾省:台胞。8.敬辞,旧时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动作:兄台。台鉴。9.姓。10.见〖台风〗1。[tāi]台州(Tāizhōu),地名;天台(Tiāntāi),山名,又地名,都在浙江。
“鹿走苏台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它出自《汉书》,原意是比喻国家衰亡、政权更迭,就像鹿群逃离宫殿高台般仓皇。比如我们常说:“这家百年老店最终倒闭,真像鹿走苏台,令人唏嘘。”这里既点明了辉煌历史的终结,又暗含对时代变迁的感慨。
有人可能会问:鹿和政权更迭有什么关系?其实在古代,鹿常被视为祥瑞之物,苏台则代表权力中心。当连象征吉兆的鹿都逃离宫殿,自然暗示着统治根基的崩塌。这种用自然意象隐喻社会动荡的手法,正是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依然鲜活。比如描述互联网行业更迭:“当年红极一时的社交平台如今用户流失,颇有几分鹿走苏台的意味。”这种表达既保留了历史厚重感,又能让年轻人联想到数字时代的兴衰规律。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,重要的是在鼎盛时保持清醒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社区老菜场被连锁超市取代,老街坊们感叹“真是鹿走苏台啊”。这里不再关乎政权,而是用传统文化意象表达对生活场景变迁的复杂情感。可见成语的生命力,正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引发共鸣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拘泥于原意。就像拼乐高积木,我们可以用传统元素构建新语境。比如创业者说“要避免鹿走苏台的结局”,就是在强调居安思危的经营智慧。这种古为今用的转化,恰恰是语言活力的体现。
最后留个思考:当我们目睹某些传统技艺式微时,是否也像古人看见鹿群逃离?或许答案不在挽留,而在如何让新时代的“鹿群”找到属于它们的栖息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