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è lì yuán shēng
成语解释:鹤鸣猿啼。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。
成语出处:明·梅鼎祚《玉合记·酧负》:“早除却花魔酒病,惯闻他鹤唳猿声,守清夜药垆丹鼎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鶴唳猨聲
英文翻译:The sound of crane and ape
鹤:鸟,头小颈长,嘴长而直,脚细长,后趾小,高于前三趾,羽毛白色或灰色,群居或双栖,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。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丹顶鹤、白鹤、灰鹤等。
唳:(鹤、鸿雁等)鸣叫:风声鹤唳。
猿:哺乳动物,外形像猴而大,种类很多,没有颊囊和尾巴,有的特征跟人类很相似。生活在森林中。如猩猩和长臂猿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“鹤唳猿声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描绘自然景象,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?举个例子,当小李第一次去深山露营,夜晚听见远处传来鸟鸣和动物的叫声,他忽然感叹:“这鹤唳猿声的环境,倒让我心里格外平静。”这里成语既形容了自然声响,也隐喻一种脱离喧嚣的纯粹心境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鹤唳”和“猿声”这两种声音作比喻?其实,鹤鸣清越高亢,猿啼哀婉悠长,两种声音交织恰恰体现了自然的矛盾与和谐。就像现代人坐在咖啡馆里,一边是咖啡机的轰鸣,一边是轻柔的音乐,看似冲突却又形成独特的氛围——这种对立中的平衡,正是成语想要传递的深层意蕴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。王阿姨总抱怨小区里孩子嬉闹声太吵,直到某天她在阳台上浇花时,突然意识到:“这些笑声和鸟叫声混在一起,倒像极了鹤唳猿声,热闹里带着生机。”这种态度的转变,恰恰说明环境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。
若问这个成语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?我认为它像一面镜子: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人们常把“安静”等同于“真空”,却忘了自然的声响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。就像有人戴着降噪耳机逃避噪音,反而错过了隔壁面包店刚出炉的面包香气——学会与不同声音共存,或许比追求绝对的寂静更有智慧。
最后分享一个观察:当代年轻人开始流行“白噪音助眠”,用模拟雨声、风声帮助入睡。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鹤唳猿声”?当科技复刻自然韵律,我们终于发现:人类对和谐之声的向往,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