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óng jūn zhī shì
成语解释:鸿:大;均:平。指太平盛世
成语出处:汉·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夫鸿均之世,何物不乐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太平盛世
繁体字形:鴻均之丗
英文翻译:The world of Hongjun
鸿:1.大雁:鸿雁。鸿毛。雪泥鸿爪(喻往事遗留的痕迹)。2.大:鸿博。鸿图。鸿沟。鸿儒。鸿福。鸿运。鸿烈。3.指书信:来鸿。4.姓。
均:1.平;匀;相等:平均。势均力敌。2.副词。都:均好。均已完成。3.古又同“韵(yùn)”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世:1.时代:近世。当世。2.人的一生:一生一世。3.一代传一代的:世医。世交。4.指有世交关系的:世叔。5.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:第十五世孙。6.世界;社会:举世无双。公之于世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。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。
“鸿均之世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在描述一个万物和谐、天下太平的时代,可它到底该怎么用呢?举个例子:“老张总念叨现在的社区互助模式,说是有点‘鸿均之世’的影子,大家共享资源、彼此关照。”这里既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,又带着点调侃现实的味道。
问题:鸿均之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阶段吗?其实这个成语更像一种文化想象。就像《礼记》里描绘的“大同社会”,它寄托了古人对于消除纷争、平等共处的愿景。比如描述某部科幻作品时可以说:“小说里那个没有贫富差距的星球,简直是把‘鸿均之世’的概念搬到了星际文明中。”
个人觉得,与其纠结它是否真实存在,不如关注其现实意义。去年参与乡村建设时,目睹村民自发改建图书馆、组织技能培训,这种自发的协作让我突然想到:“或许‘鸿均之世’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状态,而是群体向善时闪烁的微光。”
问题:现代社会还能创造鸿均之世吗?不妨换个角度思考。当城市公园里陌生人自发分享野餐垫,当网络社群无偿分享专业知识,这些片段都在证明:“鸿均之世不是乌托邦神话,而存在于日常的善意连接中。”就像拼图游戏,完整的理想图景需要每一块小碎片的主动参与。
有次听建筑师朋友聊起“可参与式设计”,居民亲自规划社区菜园和活动空间,这种模式让我联想到:“鸿均之世的精髓,或许就藏在‘人人都是建设者’的理念里。”它提醒我们,美好的公共生活不是等来的,而是共同编织出来的。
最后回到成语本身,与其说它在描述某个黄金时代,不如看作持续演进的进行时。就像溪流中的鹅卵石,经过水流长年累月的打磨,才会变得圆润光滑——人类社会的完善,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行动的积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