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ng luó hè dào
成语解释: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,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。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,制造声势,开辟道路。
成语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落后便是那河台鸣锣喝道前呼后拥的过去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鳴鑼喝道
英文翻译:clear the way for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锣:击乐器。铜制,似盘。一般有提手,用槌击奏。形制多样,如大锣、小锣、堂锣、云锣等。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、歌舞伴奏。
喝:[hē]1.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:喝水。喝酒。喝茶。喝粥。2.特指喝酒:喝醉了。[hè]大声喊叫:喝彩。喝问。[yè]声音嘶哑、噎塞:“儿生,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,嘶喝湿下者夭”。
道:1.道路:铁道。大道。人行道。羊肠小道。2.水流通行的途径:河道。下水道。黄河故道。3.方向;方法;道理:志同道合。头头是道。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4.道德:道义。5.技艺;技术:医道。茶道。花道。书道。6.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:尊师重道。传道。卫道士。7.属于道教的,也指道教徒:道院。道士。道姑。老道。一僧一道。8.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:一贯道。9.线条;细长的痕迹:画了两条横道儿,一条斜道儿。10.姓。11.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。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,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。12.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。13.说:道白。能说会道。一语道破。14.用语言表示(情意):道喜。道歉。道谢。15.说(跟文言“曰”相当,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16.以为;认为:我道是谁呢,原来是你。
"鸣锣喝道"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代官员出巡时的阵仗?没错!它的本意就是敲锣开道、大声吆喝,提醒百姓让路。如今常被用来形容做事张扬、刻意制造声势的行为。
比如某公司为推广新产品,提前三个月就开始铺天盖地打广告。地铁站里贴满宣传画,短视频平台每天推送预告片,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这个"神秘新品"。这种大张旗鼓的做法,就像在说:"注意啦!重要东西要来了!"不过有时候太过火反而让人产生逆反心理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"鸣锣喝道"吗?
有人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夸张的造势方式吗?我的观察是:适度的"鸣锣"确实能抓住注意力,但关键要看后续的"货"是否够硬。就像去年某手机品牌开发布会前,用无人机在城市上空拼出巨型logo,结果真机亮相时性能反而平平,最终被网友调侃"雷声大雨点小"。
个人觉得,与其把钱花在表面排场上,不如把资源投入到产品打磨。就像小区门口新开的面包店,老板没有敲锣打鼓,但每天早上飘出的烘焙香气就是最好的广告。这种"润物细无声"的方式,反而更容易建立长久的口碑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某些特定场合确实需要"鸣锣喝道"的仪式感。比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,就需要通过大型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即将失传的手艺。这时候的锣声不再是噪音,而是唤醒文化记忆的钟声。
所以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是否要"鸣锣",而在于为何而鸣。当声势与实质形成正向循环,这样的"敲锣打鼓"才真正具有建设性意义。就像春天播种前翻土的声响,终究是为了等待秋天的丰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