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ǎo wéi shí wáng
成语解释:鸟儿为了吃食而死。比喻人为了名利而丧失生命
成语出处:清·无名氏《官场维新记》第13回:“‘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’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话,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本能
繁体字形:鳥為食亡
英文翻译:Birds die for food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屌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亡:[wáng]1.逃:逃亡。流亡。2.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3.死:伤亡。死亡。4.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[wú]古同“无”,没有。
人们常说“鸟为食亡”,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里总有人为了争抢免费试吃的摊位,挤得推推搡搡,甚至碰倒旁边的自行车。这就像麻雀看到撒在地上的米粒,明明听到有人靠近的脚步声,还是忍不住低头猛啄。
为什么动物会为食物冒生命危险?其实这和生存本能有关。就像刚毕业的年轻人熬夜接私活赚外快,明知道伤身体,但房租压力摆在眼前。这种“拼命争取资源”的行为,本质上和鸟类的觅食逻辑相通——眼前的迫切需求会暂时覆盖对风险的判断。
那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?未必。你看创业者顶着压力开发新产品,运动员带伤坚持训练,这种带着风险意识的努力,更像是聪明的海鸥——它们会观察海浪节奏,在安全间隙精准叼走沙滩上的螃蟹。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具备风险管控能力。
我自己在证券公司的经历就是个例子。曾经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盯着美股盘面,确实赚到了快钱,但后来体检报告上的心律不齐让我惊醒。现在我会设置自动止盈止损线,就像给觅食行为装上安全阀。追求目标时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,才是现代版的生存智慧。
当看到别人做出看似冒险的选择时,不妨先别急着批评。就像观鸟爱好者说的:“我们觉得麻雀笨,是因为站在人类的视角。对它们而言,冬天的每一粒米都可能决定能否活到春天。”理解行为背后的生存逻辑,比简单贴标签更有意义。
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不等于盲目冲动。就像聪明的鸟儿会轮流放哨,人类在追逐目标时,记得给自己留个观察风险的“瞭望台”。毕竟活着才能继续飞翔,这个道理,鸟儿和我们都需要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