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ín cì xiāng bǐ
成语解释:见“鳞次栉比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神奇》:“细视之,乃群小蛤,鳞次相比,绸缪巩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鱗次相比
英文翻译:row upon row of
鳞:1.鱼类、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,由角质、骨质等构成。2.像鱼鳞的:鳞茎。鳞波。遍体鳞伤。3.姓。
次:1.次序;等第:名次。座次。车次。依次前进。2.次序在第二的;副的:次子。次日。3.质量差;品质差:次品。这个人太次,一点也不讲究社会公德。4.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或氢原子的:次氯酸。5.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: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。我是初次来北京。试验了十八次才成功。6.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:途次。旅次。舟次。7.中间:胸次。言次。8.姓。
相:[xiāng]1.互相:相像。相识。相距太远。不相上下。2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:实不相瞒。好言相劝。3.姓。4.亲自观看(是不是合心意):相亲。相中。[xiàng]1.相貌;外貌:长相。聪明相。可怜相。狼狈相。2.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3.坐、立等的姿态: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。4.相位。5.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,每个绕组叫做一相。6.相态。7.观察事物的外表,判断其优劣:相马。8.姓。9.辅助:吉人天相。10.宰相:丞相。11.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12.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:傧相。
比:1.比较;较量:比干劲。学先进,比先进。2.能够相比:近邻比亲。坚比金石。演讲不比自言自语。3.比画:连说带比。4.对着;向着:别拿枪比着人,小心走火。5.仿照:比着葫芦画瓢(比喻模仿着做事)。6.比方;比喻: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。7.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,叫做它们的比,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: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。8.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: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。9.a)“一”加量词在“比”的前后重复,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: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。b)比较高下的时候用“比”,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“跟”或“同”。10.姓。11.紧靠;挨着:比肩。鳞次栉比。12.依附;勾结:朋比为奸。13.近来:比来。14.等到:比及。
提到“鳞次栉比”,你会联想到怎样的画面?这个成语原意是“像鱼鳞和梳子齿一样紧密排列”,但它的应用场景远比字面意思更鲜活。比如站在城市高处俯瞰,那些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高低错落,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出不同层次的光泽——这种现代建筑群构成的“钢铁森林”,正是“鳞次栉比”最直观的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建筑吗?”其实不然。记得去年参观一家图书馆,二十多米高的书墙从地面直抵穹顶,成千上万本书籍按照色系排列,深浅不一的封面拼成渐变色的波浪。当管理员滑动梯子取书时,梯子与书架的金属框架在光影交错间,竟让我脱口而出:“真是鳞次栉比!”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,任何重复且有韵律感的排列组合,都可能成为这个成语的载体。
农耕文明留下的梯田景观或许最能体现“鳞次栉比”的诗意。在云南元阳,春耕时节注水的梯田像无数面镜子,从山脚层层叠叠铺向云端。每块水田的边缘自然弯曲,既保持着安全距离,又彼此紧密依存。这种人工与自然共同雕琢的秩序美,让“鳞次栉比”跳出了密集压抑的刻板印象,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律。
有趣的是,现代城市规划似乎正在重新诠释这个成语。我注意到某些新城区开始采用“错峰式”建筑布局,写字楼群并非完全整齐划一,而是通过高度差形成波浪形天际线。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密集高效的空间利用,又用参差感打破视觉疲劳——或许未来的词典里,“鳞次栉比”会新增“有序中的灵动”这层注解。
从古至今,人类对秩序美的追求始终未变,但表达方式却在持续进化。当我们在钢筋水泥中创造韵律,在山水田园间维护节奏,本质上都在实践“鳞次栉比”背后的智慧:如何在有限空间里,让个体与整体达成微妙的平衡。这种平衡既需要理性的规划,也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或许这正是这个古老成语给当代生活的重要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