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wén dà cè
成语解释: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,如诏今制诰等。引申为经典性著述。
成语出处:宋 汪藻《序》一时高文大册,悉出其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经典性著作
繁体字形:高文大册
英文翻译:great literature and classical works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册:1.古称编串好的竹简。现指本子:画册。名册。2.帝王赐封爵位、称号等:册封。册立。3.量词。用于书:这部书共四册。
看到"高文大册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图书馆里积灰的典籍。但如果我们把时光倒回宋代,会发现这个词原本是用来夸赞文章的——"高"指立意深远,"大"谓格局恢弘。就像苏轼在《赤壁赋》里写"寄蜉蝣于天地",用短短七个字道尽人生况味,这不正是高文大册的典范?
有人会问:当代短视频盛行的时代,这种"高文大册"还有存在价值吗?去年故宫博物院推出《典籍里的中国》纪录片,将《永乐大典》等古籍用现代影像复活,首播当晚就收获2亿点击量。这证明经典文本就像陈年佳酿,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,依然能引发跨时代的共鸣。
另一个常见困惑是:普通人如何接触高文大册?其实不必正襟危坐地啃读典籍。我在大学任教时发现,学生通过《论语》中的"三人行必有我师"讨论职场关系,用《史记》里的田忌赛马案例分析商业竞争,这种活学活用的方式让古籍焕发新生机。就像把传世青花瓷改造成台灯底座,既保留传统韵味,又赋予实用功能。
最近参加文化沙龙时,有位建筑师朋友分享了他的实践: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,贝聿铭将宋代山水画的留白意境融入建筑空间。这种将典籍智慧转化为现代语言的过程,恰似把深巷里的陈酒分装成小瓶,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浅酌慢品。
在知识获取日益碎片化的今天,或许我们更需要高文大册的"慢思考"。就像用紫砂壶泡茶,虽然不如即溶咖啡快捷,但那份需要等待的醇厚,正是对抗信息焦虑的良方。下次在地铁里刷手机时,不妨试着点开有声书里的《资治通鉴》,让司马光的智慧穿越时空,为拥挤的通勤路打开一扇透气的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