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 fú yán chē
成语解释:骥:骏马;服:驾驭。让骏马驾盐车。比喻使用人才不当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 楚策六》:“夫骥之齿至矣,服盐车而上大行,蹄申膝折,尾湛胕溃,漉法洒地,白汗交流,中阪迁延,负辕不能上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怀才不遇
繁体字形:驥服鹽車
英文翻译:Jifu salt truck
骥:1.好马:按图索骥。2.比喻贤能。
服:[fú]1.衣服;衣裳:制服。便服。2.丧服:有服在身。3.穿(衣服):服丧。4.吃(药):服药。内服。每次服三片。5.担任(职务);承当(义务或刑罚):服刑。服兵役。6.承认;服从;信服:服输。心服口服。你有道理,我算服了你了。7.使信服:服众。以理服人。8.适应:不服水土。9.姓。[fù]用于中药;剂:一服药。
盐:1.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(或其他阳离子)和酸根阴离子。通常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结合的化合物。如硝酸钠(NaNO3)、硫酸铵[(NH4)2SO4]等。2.食盐的通称。
车:[chē]1.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:火车。汽车。马车。一辆车。2.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:纺车。滑车。水车。3.指机器:开车。车间。4.车削:车圆。车螺丝钉。5.用水车取水:车水。6.转动(多指身体):车过身来。7.姓。[jū]象棋棋子的一种。
“骥服盐车”这个成语出自《战国策》,字面意思是让千里马去拉运盐的车,比喻大材小用或人才被埋没。比如我们常说:“公司让这位编程高手天天整理表格,简直是骥服盐车,太浪费他的能力了。”这种例子就像让奥运短跑冠军去送外卖,看似能用,实则错配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现实中常出现“骥服盐车”的现象?其实这往往源于认知偏差。就像让擅长创意设计的人做机械重复工作,决策者可能只看到“能干活”,却忽略了“适合干什么”。我见过不少企业把技术骨干硬塞进管理岗,结果两头落空——既损失了核心生产力,又增加了团队管理风险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主动争取机会。就像战国时期的冯谖弹铗而歌,通过三次“抱怨”终于获得孟尝君重视。现代社会虽然不用弹剑,但适时展现特长、沟通职业规划,或许能让“千里马”遇到真正的伯乐。我有个朋友原本在银行做柜员,后来主动参与科技项目开发,现在已是金融科技团队的负责人。
有趣的是,“骥服盐车”的反面教材也值得警惕。就像某些网红餐厅非要让厨师长当门面接待客人,表面看是“人尽其才”,实则混淆了专业分工。这种现象在中小型企业尤其常见,老板往往期待员工成为“万能螺丝钉”,反而模糊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向。
当我们用这个成语时,其实在讨论资源配置的艺术。好的管理者应该像交响乐指挥,既能识别小提琴首席的独特音色,也不会让定音鼓手去吹长笛。毕竟让适合的人做擅长的事,既是对个体的尊重,也是整体效率最大化的关键。正如硅谷流行的那句话:“别教鱼爬树”,或许就是对“骥服盐车”最现代的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