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āo
  • q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āo qíng fù gǔ

成语解释:指文人的情调与风骨。

成语出处:清·徐士俊《络冰丝》:“小生沈约字休文……天生就骚情赋骨,随他半幅纸、半点墨,当值千金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騷情賦骨

英文翻译:Full of Fury

骚情赋骨的意思

骚:[sāo]1.动乱,扰乱,不安定:骚乱。骚扰。骚动。2.忧愁:“离骚者,犹离忧也。”3.指中国屈原的《离骚》,后泛指诗文:骚体。骚人。骚客。风骚(a.指《诗经》和《离骚》,代指古代诗歌或文化;b.指妇女举止轻佻)。4.举止轻佻,作风下流:骚货。5.同“臊1”。[sǎo]古同“”,尽其所有,扫数出动:“大王宜骚淮南之兵。”

情:1.感情:热情。有情。无情。温情。2.情面:人情。讲情。托情。求情。3.爱情:情书。情话。谈情。4.情欲;性欲:春情。催情。发情期。5.情形;情况:病情。军情。实情。灾情。6.情理;道理:合情合理。不情之请。

赋:1.(上对下)交给:赋予。2.旧时指农业税:田赋。赋税。3.征收(赋税):赋以重税。4.我国古代文体,盛行于汉魏六朝,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,通常用来写景叙事,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。5.做(诗、词):赋诗一首。
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
成语评论

骚情赋骨”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,“骚情”指细腻的情感,“赋骨”则是用文字为事物赋予灵魂。合在一起,它其实在形容一种用文字精准捕捉情感和风骨的创作能力。比如有人评价某位作家的散文:“她的文字不仅描绘了江南烟雨,更在字里行间骚情赋骨,让老巷的青石板都透出岁月的叹息。”这里既肯定了文字的画面感,又点出了其赋予事物深层内涵的特点。

为什么这个词在现代用得少? 或许因为它对创作者的要求太高——既要情感充沛,又需具备化虚为实的笔力。就像我们刷短视频时,常被瞬间的视觉冲击吸引,但能让人反复回味的,往往是那些用三言两语就道尽人生况味的文案。比如某咖啡品牌广告语:“苦到皱眉时,甜正在排队”,短短数字便骚情赋骨地勾勒出生活本身的矛盾美感。

有个有趣的观察:网络时代看似削弱了文字的力量,实则催生出新的“赋骨”方式。比如年轻人用“电子咸鱼”自嘲躺平状态,用“赛博朋克”形容科技裹挟下的生存困境,这些新词汇何尝不是用幽默外壳包裹着时代情绪?我在读《三体》时就被“给岁月以文明,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”这句话震撼——12个字就完成了对文明本质的骚情赋骨

当下创作者面临的挑战,或许在于如何让“赋骨”不流于矫饰。某次参观美术馆,看到解说牌上写着“青铜器上的绿锈不是衰老的皱纹,而是时间颁发的勋章”,这种将文物拟人化的表达,既保持了学术准确性,又让冰冷的展品有了温度。这提醒我们:真正的骚情赋骨不需要华丽辞藻堆砌,关键在于找到事物与情感的共振频率。

下次读到让人心头一颤的文字时,不妨多留意其中的“赋骨”技巧。就像老舍写骆驼祥子“他的衣服似乎总是刚从泥里捞出来的”,看似白描的句子,实则以衣裳为骨,刻画出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。这种文字穿越百年依然鲜活,或许就是骚情赋骨的生命力所在。

"骚情赋骨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