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ài
  • rén
  • wén
  • j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ài rén wén jiàn

成语解释:见“骇人视听”。

成语出处: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东角楼街巷》:“屋宇雄壮,门面广阔,望之森然,每一交易,动即千万,骇人闻见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

繁体字形:駭人聞見

英文翻译:Appalling

骇人闻见的意思
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”,现存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“骇人听闻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听过但不太会用。比如最近某地发现千年古墓,媒体报道时用了“墓中陪葬品骇人听闻”这样的描述,其实这里就有点不合适。到底什么是“骇人听闻”?它特指那些让人听了极度震惊的恶性事件,重点在事件本身的残暴或荒谬,像古墓出土文物属于考古发现,用"触目惊心"更准确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有什么区别?”举个现实例子,某食品厂被曝光使用工业原料,如果报道如实陈述检测数据,这叫骇人听闻;若是自媒体添油加醋说“每包零食都含剧毒”,这就是耸人听闻。前者基于事实的严重性,后者侧重刻意制造恐慌。这个细微差别,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精妙。

记得去年科技论坛上,某专家提到“基因编辑婴儿”实验时,连用三个“骇人听闻”。这里用得精准,因为事件不仅突破伦理底线,更涉及生命科学的重大风险。这类用法提醒我们:当事实本身足够冲击社会认知时,成语才能发挥最大表现力。反观某些营销号把明星绯闻也说成“骇人听闻”,反而削弱了成语的力量。

个人认为,成语使用就像调味料,过量会掩盖事物本味。曾见小区公告栏写着“流浪猫抓伤人事件骇人听闻”,其实普通抓伤用“值得注意”足矣。这种误用背后,反映着现代人急于吸引注意力的焦虑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:“惊悚的词汇救不了贫乏的思想”,这话放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格外贴切。

当我们再看到“骇人听闻”的表述时,不妨多问一句:是事件本身令人发指,还是叙述方式在刻意渲染?保持这种清醒,既能准确理解信息,也能避免成为恐慌传播链中的一环。毕竟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,清晰的判断力比任何时候都珍贵。

"骇人闻见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