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ǎ pí rén juàn
成语解释:疲:疲劳;倦:劳倦。人马疲倦困乏。形容体力疲劳不堪
成语出处:战国·卫·吴起《吴子·治兵》:“马疲人倦,而不解舍,所以不任其上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群体或个人
繁体字形:馬疲人勌
英文翻译:Horse weariness, man weariness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疲:1.身体劳累的感觉:疲乏。疲倦。疲劳。疲惫。疲敝。精疲力尽。2.懈怠,不起劲:疲塌。疲软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倦:1.疲䷀:困倦。2.厌烦;懈怠:诲人不倦。孜孜不倦。
“马疲人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马累了,人也困了,用来形容长时间奔波或劳作后的疲惫状态。比如,一个连续加班一周的团队,到了周五下午,大家瘫在椅子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,这时候就可以感叹一句:“真是马疲人倦啊!”
为什么用“马”和“人”一起形容疲惫?其实这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逻辑。古代交通靠马,长途跋涉后马累了,人自然也累得够呛。成语用“马疲”来衬托“人倦”,既形象又生动——你看,连吃苦耐劳的马都扛不住了,人还能好到哪儿去?
试想这样的场景:暑假旅游旺季,导游带着团连续跑了三天景点。游客们走路脚底发烫,导游嗓子喊到沙哑,司机师傅握着方向盘的手都在抖。这时候如果有人提议“明天早起看日出”,估计全车人都会哀嚎:“求放过!咱们现在是马疲人倦,急需休整啊!”
不过我发现,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,常常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感。就像朋友通宵赶项目后发的朋友圈:“连续48小时输出,现在我和我的电脑都属于马疲人倦状态。”这种用法既准确传达了疲惫感,又不会显得太沉重。
怎么区分“马疲人倦”和普通说累?关键在“持续时间”和“身心俱疲”这两个要素。比如临时加两小时班可能只是累,但如果是连续半个月每天工作14小时,那种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疲倦感,才配得上这个成语的分量。
有意思的是,现在很多年轻人把这个成语活用了。我见过健身房教练对着练瘫的学员说:“别硬撑了,你这都马疲人倦了,明天再战!”你看,连健身场景都能套用,说明这个成语的生命力真够顽强的。
最后说点个人观察:现代社会虽然不用马了,但“马疲人倦”的现象反而更常见。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下,我们都在和自己的体力、精力赛跑。这时候学会识别“马疲人倦”的信号,及时踩刹车休息,或许比古人更需要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