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jiān
  • rò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í bù jiān ròu

成语解释:吃饭不用两道肉食。谓饮食节俭。

成语出处: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昔晋国若奢,文公以俭矫之,乃衣不重帛,食不兼肉,无几时,人皆大布之衣,脱粟之饭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

繁体字形:食不兼肉

英文翻译:Eat more than you can eat

食不兼肉的意思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兼:1.把两份并在一起;加倍:兼旬(二十天)。兼程。2.所具有的或所涉及的不只一方面:兼职。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
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
成语评论

食不兼肉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源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一顿饭不同时吃两种肉类,后来被用来比喻生活简朴、不贪图享受。比如有人问:“古人真的连两种肉都不一起吃吗?”这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,核心在于强调节制的重要性,而非字面意义上的“禁肉”。

举个例子:古代某位清官拒绝宴请时曾说:“吾平生食不兼肉,岂能因一餐破例?”这里的“食不兼肉”既体现其廉洁作风,也暗含了对奢靡风气的不认同。这样的用法在现代依然有现实意义——当朋友聚餐点菜过量时,不妨笑谈一句:“咱们可别搞成‘食不兼肉’的反面教材啊!”
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现代社会物质丰富,强调节俭是否过时了?”其实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“适度原则”。就像自助餐容易让人拿多浪费,生活中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反而可能失去内心的满足感。我个人就发现,偶尔尝试简单饮食后,不仅肠胃更舒服,对食物的珍惜感也明显增强。

把这个概念延伸到其他领域也很有意思。比如职场中“能力不兼岗”,提醒人们专注核心技能;投资时“收益不兼得”,强调风险平衡。这些现代场景里,“不贪多”的底层逻辑与“食不兼肉”一脉相承,都是对“少即是多”的生活哲学的生动诠释。

最后分享个小观察:现在流行的“断舍离”理念,某种程度上和这个成语形成了古今呼应。当我们在整理衣柜时扔掉多余衣物,或者在手机里清理无用APP时,那种轻松感不正是“食不兼肉”带来的清爽体验吗?生活的艺术,往往藏在取舍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