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ù qǔ zhōu láng
成语解释:原指周瑜业于音乐。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。
成语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》:“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其有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,故时有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指通音乐戏曲的人
繁体字形:顧麯周郎
英文翻译:a music connoisseur
顾:1.回头看;泛指看。例:回顾。举目四顾。2.拜访:三顾茅庐。3.照管;注意:奋不顾身。顾大局。4.商店或服务行业称前来购买货物或要求服务:惠顾。顾客。5.文言副词。反而: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6.文言连词。但是;只是:虽年高,顾精神不减。
曲:[qǔ]1.一种韵文形式,出现于南宋和金代,盛行于元代,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,句法较词更为灵活,多用口语,用韵也更接近口语。一支曲可以单唱,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,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。2.(曲儿)歌曲:曲调。戏曲。小曲儿。高歌一曲。3.歌谱: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聂耳作的曲。[qū]1.弯曲(跟“直”相对):曲线。曲尺。弯腰曲背。山回水曲。曲径通幽。2.使弯曲:曲肱而枕(肱:胳膊)。曲突徙薪。3.弯曲的地方:河曲。4.不公正;无理:是非曲直。5.姓。6.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(多为麦子、麸皮、大豆的混合物)制成的块状物,用来酿酒或制酱。
周:1.周围;圆形的外围:四周。圆周。绕地球一周。2.环绕;绕一圈:周而复始。3.普遍;整个;全:众所周知。周天。周身。4.时间的一轮;特指一个星期:周期。一周。5.完备:招待不周。计划周密。6.接济;救济:周济。周急。7.朝代名。1.(约前1046—前256)。周武王灭商后建立。从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,建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),史称西周。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(今河南洛阳西),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,史称东周。东周分为春秋、战国两个时期。2.北朝之一(557—581)。宇文觉灭西魏后建立。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国号周,史称北周。为隋所灭。3.五代之一(951—960)。郭威灭后汉后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周,史称后周。为北宋所灭。8.古又同“中(zhōng)”:不周于用(不中用)。
郎:[láng]1.古代官名:侍郎。员外郎。2.对某种人的称呼:货郎。放牛郎。女郎。3.女子称丈夫或情人:郎君。情郎。4.旧时称别人的儿子:大郎。令郎。5.姓。[làng]见〖屎壳郎〗。
顾曲周郎,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,但背后其实藏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。它原本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周瑜,不仅擅长打仗,还是个音乐发烧友——别人演奏时弹错一个音,他就算在喝酒聊天,也会立刻转头看一眼,所以后来被用来形容“懂行的专家”。那具体怎么用呢?咱们举个例子:公司开会讨论产品设计,小李突然指出界面按钮的位置不符合用户习惯,领导笑着调侃:“不愧是咱们组的‘顾曲周郎’,连像素偏差都逃不过你的眼睛!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周瑜听音乐的本事能和现代专业能力挂钩?其实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,它把“专业敏感度”变成了人人都能懂的画面。就像你吃麻辣烫时,朋友能尝出少放了一味花椒;或者爷爷修收音机时,光听电流声就知道哪个电容坏了。这种“一听/看就知道问题”的能力,放到现在不就是职场里的核心竞争力吗?
不过我发现,现在很多人反而害怕当“顾曲周郎”。担心被说较真,或者显得不合群。但换个角度想,当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快速识别问题,这不正是创造价值的时刻吗?就像上周邻居装修,电工师傅进门听了一下空调外机的声音,两分钟就锁定了故障零件——这种专业判断力,谁不佩服?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还藏着个现代启示:真正的专家不是摆架子,而是能把复杂判断变成直觉反应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茶农,抓把茶叶在手里搓两下,就能报出海拔和采摘时辰。这种“顾曲周郎”式的本领,在算法推荐满天飞的今天反而显得更珍贵——毕竟机器能分析数据,但培养专业直觉还得靠人的积累。
下次遇到需要较真的时候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与其在陌生领域装懂,不如在擅长的地方深耕。当你能像周瑜听琴那样,对自己专业范畴的事物保持敏锐,那种“瞬间发现问题”的能力,说不定就会成为你最闪亮的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