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ù míng sī yì
成语解释:顾:看;名:指人或事物的称呼;义:意义;含义。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。
成语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王昶传》:“故以玄默冲虚为名,欲使汝曹顾名思义,不敢违越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分句;指看到名称就想到所包含的意义
繁体字形:顧名思義
英文翻译:seeing the name of a thing one thinks of its function
顾:1.回头看;泛指看。例:回顾。举目四顾。2.拜访:三顾茅庐。3.照管;注意:奋不顾身。顾大局。4.商店或服务行业称前来购买货物或要求服务:惠顾。顾客。5.文言副词。反而: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6.文言连词。但是;只是:虽年高,顾精神不减。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思:[sī]1.想,考虑,动脑筋:思想(a.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;b.想法,念头;c.思量)。思忖。思索。思维。沉思。寻思。见异思迁。2.想念,挂念:思念。思恋。相思。3.想法:思绪。思致(新颖独到的构思、意趣)。构思。4.姓。[sāi]〔于思〕多胡须的样子,如“自捋颔下,则于思者如故矣”。
义:1.公正合宜的道理;正义:道义。大义灭亲。义不容辞。2.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演。3.情谊:情义。忘恩负义。4.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:义父。义女。5.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6.姓。7.意义;道理:字义。定义。微言大义。
说到“顾名思义的成语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画蛇添足”——这个词字面意思就是“给蛇画脚”,实际用来形容多此一举的行为。比如同事小王为了提升报告视觉效果,花三小时给表格加动画,结果领导只关心数据。这时候就能说:“你这就是画蛇添足!”
有人问:“为什么这类成语容易理解?”因为它们像自带说明书。比如“守株待兔”,看见“守着树桩等兔子”,马上联想到不主动行动只会空等的人。记得前年我表弟毕业后在家打游戏等“好工作上门”,姑姑气得直拍桌子:“你以为自己是守株待兔的农夫吗?”
“水落石出”算例外吗?字面是“水位下降石头显露”,实际比喻真相大白。去年小区快递频繁丢失,物业调监控发现是流浪猫叼走了纸箱,真相比起初猜的“内鬼”更让人哭笑不得。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,恰恰体现了汉语的智慧。
最近发现年轻人爱用“对牛弹琴”自嘲。朋友莉莉吐槽:“给客户讲产品逻辑就像对牛弹琴,他们只问能不能打五折。”这个两千年前的成语,在今天的职场场景中依然鲜活。可见好的语言表达能跨越时空,关键在于是否找到合适的载体。
有个误区要注意:并非所有成语都能“顾名思义”。“七月流火”实际指天气转凉,却被不少人误解为炎热。上周在书店听到中学生讨论:“这天气真是七月流火!”本想纠正,转念一想——语言本就活在误读与再创造中,或许百年后词义真会改变呢?
观察发现,这类成语特别适合用在教学场景。教孩子“掩耳盗铃”时,只需让TA捂住耳朵摇铃铛,瞬间就明白“自欺欺人”的含义。这种身体力行的学习方式,比死记硬背有效十倍。语言从来不只是文字游戏,更是生活经验的结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