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āo jì yǐn zhì
成语解释:谓藏匿踪迹,不露才智。
成语出处: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韬光》:“是以古之有德者,韬迹隐智,以密其外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韜跡隱智
英文翻译:Shadowy wisdom
韬:1.弓或剑的套子。2.隐藏:韬光养晦。3.用兵的计谋:韬略。
迹:1.留下的印子;痕迹:足迹。血迹。笔迹。踪迹。2.前人遗留的事物(主要指建筑或器物):古迹。陈迹。事迹。史迹。3.形迹:迹近违抗(行动近乎违背、抗拒上级指示)。
隐:[yǐn]1.藏匿,不显露:隐藏。隐匿。隐居。隐士。隐讳。2.伤痛:隐恻。3.怜悯:恻隐之心。[yìn]倚,靠:隐几而卧(靠着几案睡眠)。
智:1.有智慧;聪明:明智。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2.智慧;见识:足智多谋。智勇双全。吃一堑,长一智。3.姓。
“韬迹隐智”这个词听起来挺玄乎,到底啥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一个人不显摆自己的本事,也不刻意暴露行踪,像武侠小说里深藏不露的高人。比如同事小李明明会编程,却在团队讨论时只说“我试试看”,结果默默把难题解决了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韬迹隐智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藏着掖着不会错失机会吗?”其实关键在于场合。历史上诸葛亮在茅庐里种田时,外人看来就是个普通农民,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展现实力。这种“先观察再行动”的策略,既避免了过早树敌,又能关键时刻一鸣惊人。
现代人刷朋友圈总爱晒成就,但老王的朋友圈永远只有遛狗照片。后来才知道他业余时间考下了三个专业证书。这种“暗地里努力,表面风轻云淡”的活法,反而让周围人更佩服——毕竟大家更相信亲眼看到的结果,而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。
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常说:“会议室里嗓门最大的往往不是最懂行的。”这让我想到,职场上那些安静做方案的人,常常比抢着发言的同事更容易获得老板信任。就像下棋时,真正的高手不会急着吃子,而是默默布局。
不过话说回来,“韬迹隐智”不等于永远装傻。就像打扑克,该出王炸的时候得果断出手。曾见过实习生小张平时低调做事,但在产品设计会上精准指出了方案漏洞,既保持了一贯的谦逊形象,又恰到好处展现了专业能力。
有人担心这样活得太累,我倒觉得这是种聪明的生存智慧。就像手机里的备用电源,平时看不见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或许“藏得住”比“秀得出”更需要定力和底气。
最后留个问题:当你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技能时,是选择立刻惊艳全场,还是像酿酒一样慢慢沉淀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“韬迹隐智”至少给了我们多一种选择——毕竟真正的光芒,从来不需要追光灯照着才能被人看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