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āo huì dài shí
成语解释:谓掩藏锋芒,隐匿踪迹,等待时机。
成语出处:茅盾《蚀·动摇》:“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,后来时事日非,只好韬晦待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韜晦待時
英文翻译:Keep a low profile
韬:1.弓或剑的套子。2.隐藏:韬光养晦。3.用兵的计谋:韬略。
晦:1.农历每月的末一天:晦朔。2.昏暗;不明显:晦涩。晦暝。隐晦。3.夜晚:风雨如晦。4.隐藏:晦迹。韬晦。
待:[dài]1.对待:优待。以礼相待。待人和气。2.招待:待客。3.等待:待业。严阵以待。有待改进。4.需要:自不待言。5.要;打算:待说不说。待要上前招呼,又怕认错了人。[dāi]停留:待一会儿再走。也作呆。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“韬晦待时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说白了就是“先藏起来,等机会再出手”。比如,职场新人小王发现部门内部竞争激烈,他选择默默学习技能、观察同事的工作方法,而不是急着表现自己。有人问他:“为什么不主动争取项目?”他回答:“现在能力还不够扎实,盲目冲出去容易暴露短板,不如先积累经验。”这种策略就是典型的“韬晦待时”——不争一时风光,只为长远布局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躺平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待时”二字。比如农民在冬天休耕土地,看似没有动作,其实是在为春天播种储备养分。同样,职场中暂时低调的人,往往在分析行业趋势、打磨核心竞争力。真正的韬晦待时,是带着目标等待,而不是消极逃避。
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:越王勾践战败后给吴王当马夫,每天睡柴房、尝苦胆,却在暗中练兵铸剑,最终抓住吴国内乱的时机反败为胜。如果当时他选择硬碰硬或者彻底放弃,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。这告诉我们:时机未到时,忍耐本身就是一种智慧。
现代人总说“风口来了猪都能飞”,但很少有人讨论“如何判断风口何时到来”。我曾见过创业者把全部身家押注在尚未成熟的新技术上,结果资金链断裂;也见过连续三年研究市场数据的企业,在政策开放的第三个月迅速占领市场份额。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理解“待时”的分寸——既要敏锐观察变化,又要克制冒进冲动。
最后想分享一个观察:在社交媒体时代,人们容易陷入“即时反馈”的陷阱,发条动态就想获赞,学个技能就想变现。但真正重要的事往往需要韬光养晦的沉淀期。就像竹子前四年只长3厘米,第五年却每天窜高30厘米——那些看不见的扎根时光,才是后来爆发式成长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