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àn mù kě zēng
成语解释:面目:面貌;可憎:令人厌恶。相貌丑陋;令人厌恶。
成语出处:唐 韩愈《送穷文》:“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,语言无味者,皆子之志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靣目可憎
英文翻译:hateful appearance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憎:厌恶;恨:憎恶。爱憎分明。面目可憎。
提到“面目可憎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凶神恶煞的形象。比如《水浒传》中描写李逵“面如铁锅,眼似铜铃”,这种夸张的描写让读者瞬间产生视觉冲击。但成语背后的含义究竟局限于外貌吗?
某次朋友聚会,小张盯着手机眉头紧锁,嘴里不停抱怨外卖配送慢。邻座老王突然笑道:“你现在的样子才叫面目可憎。”众人先是一愣,继而哄堂大笑。原来面目可憎不仅能形容长相,更能描述那些负能量爆棚的状态。
为何这个成语会有双重解读?古代文人在创作时,常将道德品质与相貌挂钩。比如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有人因言行虚伪被评价“虽傅粉施朱,而容止尘俗”。这种思维惯性延续至今,使得我们看见暴躁、刻薄之人时,会下意识觉得“越看越不顺眼”。
值得思考的是,现代社会是否过度依赖外貌判断?我曾在咖啡馆遇见位纹身大汉,他耐心教小朋友拼乐高的模样,让原本令人畏惧的面孔变得温暖可亲。这印证了苏轼那句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——气质修养确实能改写他人观感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当我们说某篇文章“面目可憎”,往往指其充满陈词滥调。就像某些工作报告,明明用着光鲜词汇,却让人读得昏昏欲睡。反观菜市场大妈讨价还价的鲜活对话,虽不讲究语法修辞,反倒充满人间烟火气。
换个角度看问题,面目可憎或许是个提醒信号。它既警示我们注意待人接物的态度,也启发创作者避免生产套路化内容。下次遇到不顺眼的人事物时,不妨多问一句:是对方真的可憎,还是我的认知滤镜需要调整?
观察街头匆匆行人,西装革履者未必优雅,衣衫褴褛者未必粗鄙。有位扫地阿姨总带着收音机听戏,哼着小调工作的样子比许多愁眉苦脸的白领更动人。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微妙博弈,始终是值得玩味的生活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