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i wǒ zú lèi,qí xīn bì yì
成语解释:族类:同族人;异:不同。不是我们同族的人,跟我们不是一条心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成公四年》:“史佚之志有之曰:‘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’楚虽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
英文翻译:If you are not my race, your heart will be different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我:自己:自我。忘我精神。
族:1.家族:宗族。合族。同族。2.古代的一种残酷刑法,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,甚至他母亲、妻子等的家族。3.种族;民族:汉族。斯拉夫族。4.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:水族。语族。芳香族化合物。打工族。上班族。
类:1.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:种类。分类。同类。2.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:分成几类。两类性质的问题。3.类似:类人猿。类新星。画虎不成反类狗。4.姓。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必:1.必定;必然:我明天三点钟必到。不战则已,战则必胜。2.必须;一定要:事必躬亲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,必有一定的条件。3.姓。
异:1.有分别;不相同:异口同声。大同小异。日新月异。求同存异。2.奇异;特别:异香。异闻。3.惊奇;奇怪:惊异。深以为异。4.另外的;别的:异日。异地。5.分开:离异。异爨(亲属分家)。6.姓。
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不是我们同族的人,他们的心思必然不同”,常被用来形容对异己者的不信任。比如在职场中,一个团队如果长期排斥外来的新成员,认为“他们不懂我们的做事方式,肯定和咱们不是一条心”,这就是成语的典型应用场景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观念合理吗?从历史角度看,成语诞生于战争频繁的春秋时期,族群间的利益冲突催生了这种警惕心理。但放到现代社会,如果一味用“是否同族”来判断他人立场,反而可能忽略个体的独特性。比如社区里搬来新邻居,若因为口音不同就怀疑对方“难相处”,可能会错失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。
成语的深层逻辑是什么?本质上反映了人类对“确定性”的追求。当我们面对陌生群体时,用简单标签做判断确实能快速节省认知成本。但就像网购时只看差评就否定商品一样,这种思维容易形成认知偏差。某次公司跨部门合作时,我发现隔壁组同事虽然工作风格迥异,但他们对细节的执着反而补足了我们的短板。
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滥用这类观念?有个有趣的现象:火锅店老板从不问顾客籍贯,只管调出适配各种口味的蘸料。这启示我们,与其纠结“是否同类”,不如关注如何建立共赢的连接点。记得参加行业交流会时,主动帮一位外企代表解决设备调试问题,后来他成了我们打通海外渠道的关键人。
需要警惕的是,这个成语有时会被曲解为排外行为的借口。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时总有个别用户抵制变化,声称“外来功能会破坏原有生态”,但实际体验后发现新功能反而提升了效率。保持开放心态,就像给房间多开几扇窗,新鲜空气和阳光自然会涌进来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是时代的镜子。这个诞生于两千年前的成语,提醒我们要警惕的是思维惰性,而不是具体某个群体。下次遇到“异类”时,不妨像尝试新菜系那样,抱着好奇而非戒备的心态——说不定会发现惊喜的彩蛋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