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éi tíng zhī lù
成语解释:雷霆:霹雳。象霹雳一样的盛怒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》:“今不忍小忿,而发雷霆之怒,违垂堂之戒,轻万乘之重,此臣之所惑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大怒
繁体字形:靁霆之怒
英文翻译:a violent rage
雷:1.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,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、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。2.一种爆炸性的武器:水雷。地雷。
霆:暴雷;霹雳:雷霆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“雷霆之怒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自带一股气势?比如有人会说:“老板看到项目漏洞百出,当场发了雷霆之怒。”这里的“雷霆”比喻声势浩大,“怒”则是强烈的情绪,合起来形容极度激烈的愤怒。但问题来了:雷霆之怒只能用来描述“生气”吗?其实不然。它也可以比喻某种坚定果断的态度。比如一位老师发现学生长期抄袭,严肃批评时说:“这次我必须拿出雷霆之怒,才能让你们明白底线的重要性。”这里强调的不是情绪失控,而是原则的不可退让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夸张?”关键在于场景是否匹配。比如历史剧中,将军面对敌军压境,高喊:“今日若不以雷霆之怒反击,城池必失!”这种语境下,成语既凸显了紧迫感,又符合人物身份。但如果是日常生活中抱怨“外卖送晚了,我简直要雷霆之怒”,反而会让人觉得用力过猛。所以成语就像调味料——放对了地方才提鲜,放错了可能齁嗓子。
再换个角度想:雷霆之怒是否总带有负面色彩?我曾见过一位创业者在团队会议上拍桌而起:“产品漏洞必须今晚解决!这时候还讲人情就是害了公司!”同事后来回忆:“他那天的雷霆之怒,反而让我们看清了问题的严重性。”这说明,激烈表达的背后可能是责任感在驱动。就像夏天的雷雨,虽然声势吓人,但过后往往带来清凉——关键在于“怒”的动机是否正当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反衬出克制的重要性。比如小说里写道:“他本可以发雷霆之怒,却只是轻轻合上报告,说了句‘重新做吧’。”这种对比反而凸显了人物的修养。这让我想到,语言就像镜子,同一个成语既能照出情绪的爆发力,也能映出理智的掌控力。真正厉害的人,不是不会怒,而是懂得何时该让雷声震天,何时该让云淡风轻。
最后不妨想想:为什么“雷霆”常被用来形容力量?大概因为自然界的雷电既有一击必中的果断,又有转瞬即逝的特性。这对我们的日常沟通其实很有启发——表达强烈态度时,与其让怒火绵延不绝,不如像雷雨般短促有力,既表明立场,又留下解决问题的空间。毕竟,成语的智慧不仅在于描述现象,更在于教会我们把握表达的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