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íng suì bù quán
成语解释:指细碎不周全的事物等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实践论》:“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(不是零碎不全)和合乎实际(不是错觉),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事物等
繁体字形:零碎不全
英文翻译:Fragmentary and incomplete
零:1.零碎;小数目的(跟“整”相对):零用。零售。化整为零。2.零头;零数:挂零儿。年纪已经八十有零。3.放在两个数量中间,表示单位较高的量之下附有单位较低的量:一年零三天。八元零二分。4.数的空位,在数码中多作“○”:三零一号。二零零零年。5.表示没有数量:一减一等于零。这种药的效力等于零。6.某些量度的计算起点:零点。零下十摄氏度。7.姓。8.(草木花叶)枯萎而落下:零落。凋零。9.(雨、泪等)落下:涕零。
碎:1.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:碗摔碎了。2.使碎:碎石机。碎尸万段。3.零星;不完整:碎布。琐碎。4.絮烦;唠叨:嘴太碎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全:1.完备;齐全:这部书不全。东西预备全了。棉花苗已出全。2.保全;使完整不缺:两全其美。3.整个:全神贯注。全家光荣。全书十五卷。4.完全;都:全不是新的。不全是新的。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。5.姓。
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,常被用来精准表达复杂含义。但现实中,我们常遇到“零碎不全”的成语用法。比如把“画蛇添足”简化为“画蛇”,或将“守株待兔”掐头去尾使用。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什么语言规律?
为什么会出现碎片化使用? 语言本质是交流工具。当说话者需要快速传递信息时,可能选择截取成语中最具辨识度的部分。就像朋友说“我这人就是容易杞人”,省略“人忧天”反而让对话更接地气。这种灵活处理,本质是语言适应现代快节奏交流的进化表现。
某次在咖啡馆听到邻座讨论:“新方案简直是东施效颦”。虽然完整成语是“东施效颦”,但对话双方都秒懂这是在批评盲目模仿。这说明当语境足够明确时,成语碎片化反而能提高沟通效率,就像朋友间用暗号交流般默契。
碎片化会损伤文化传承吗? 这需要辩证看待。语言学家李教授曾指出:“成语就像乐高积木,完整形态固然重要,但创造性重组能激发新的表达可能。”个人观察到,短视频平台流行的“成语新解”栏目,正是通过拆解重构,让年轻群体重新关注传统文化。
在广告文案中常见类似手法。某奶茶品牌用“春风得饮”替代“春风得意”,既保留原成语韵律,又巧妙关联产品特性。这种创新式碎片化,实际上在商业传播中开辟了新的表达路径。
值得注意的是,碎片化使用存在边界。教育领域仍需强调成语完整性,就像教孩子搭积木,先掌握标准组合方式,未来才有创新基础。日常交流中的灵活运用,与正式场合的标准表达,构成了语言应用的双轨体系。
语言如水,既需要河道规范流向,也允许浪花自由跃动。当我们看到“零碎不全”的成语用法时,或许不必急于纠正,而该思考:这种变化是否在创造新的表达可能?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与适应时代需求间找到平衡点,才是更值得探讨的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