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ǐ
  • zhī
  • de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í shǐ zhī de

成语解释:比喻众人所指摘的对象。
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“郑成公疾,子驷请息肩于晋。公曰:‘楚君以郑敌,亲集矢于其目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目标

繁体字形:集矢之的

英文翻译:a target for all

集矢之的的意思

集:1.集合;聚集:汇集。齐集。集思广益。惊喜交集。2.集市:赶集。3.集子:诗集。文集。全集。地图集。4.某些篇幅较长的著作或作品中相对独立的部分:《康熙字典》分为子、丑、寅、卯等十二集。影片上下两集,一次放映。三十集电视连续剧。5.集合6.的简称。7.姓。

矢:1.箭:有的(dì)放矢。2.古又同“”:矢口抵赖。矢志不移。3.古又同“”:遗矢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的:[de]1.用在定语的后面。a)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:铁的纪律。幸福的生活。b)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:我的母亲。无产阶级的党。大楼的出口。c)定语是人名或人称代词,中心词是表示职务或身份的名词,意思是这个人担任这个职务或取得这个身份:今天开会是你的主席。谁的介绍人?d)定语是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,中心词和前边的动词合起来表示一种动作,意思是这个人是所说的动作的受事:开他的玩笑。找我的麻烦。2.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“的”字结构。a)代替上文所说的人或物:这是我的,那才是你的。菊花开了,有红的,有黄的。b)指某一种人或物:男的。送报的。我爱吃辣的。c)表示某种情况、原因:大星期天的,你怎么不出去玩儿玩儿?。无缘无故的,你着什么急?d)用跟主语相同的人称代词加“的”字做宾语,表示别的事跟这个人无关或这事儿跟别人无关:这里用不着你,你只管睡你的去。e)“的”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、形容词等,连用这样的结构,表示有这样的,有那样的:推的推,拉的拉。说的说,笑的笑。大的大,小的小。3.这个用法限于过去的事情。4.用在陈述句的末尾,表示肯定的语气:这件事儿我知道的。5.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,表示“等等、之类”的意思:破铜烂铁的,他捡来一大筐。老乡们沏茶倒水的,待我们很亲热。6.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。a)表示相乘:这间屋子是五米的三米,合十五平方米。b)表示相加:两个的三个,一共五个。[dí]1.真实;实在:的当。的确。2.“的”字在口语中一般读阴平(dī)。[dì]箭靶的中心:目的。无的放矢。众矢之的。[dī](外)“的士”(出租车)的省称:打的。的哥(称男性出租车司机)。

成语评论

集矢之的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意思很简单:就像一群弓箭手同时瞄准同一个靶子,比喻大家集中攻击一个目标。比如公司会议上,某个方案被所有人批评,负责人苦笑着说:“没想到我成了集矢之的啊。”这时候大家才会意识到,问题可能不在方案本身,而是沟通方式需要调整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会有人成为被集体针对的对象?”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垃圾分类推行不力,物业经理突然被居民联名投诉。实际上垃圾站设计不合理、宣传不到位才是主因,但人们需要一个具体对象来释放情绪。这时候不妨跳出来说:“咱们别把物业当集矢之的,不如一起看看如何改进设施?”

历史上也有典型案例。明朝万历年间,张居正推行改革触动多方利益,奏折像雪片般飞向皇帝案头。当时若有官员站出来说:“诸君集矢之的于太岳先生,可曾想过丈量田亩本为社稷?”或许能引发更多理性讨论。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当某个对象被集中批判时,更需要冷静分辨是“人有问题”还是“事有问题”。

我个人观察发现,社交媒体时代,“集矢之的”现象反而更常见。某明星说错一句话,可能瞬间引发全网声讨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聚焦也创造了对话机会——就像网友最近为某个被围攻的科普博主发起理性讨论帖,标题写着:“别让知识分享者成为集矢之的,咱们就事论事如何?”这种态度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。

下次看到众人齐声指责某个人或事时,不妨先按住转发键,多问自己一句:“这个目标真的是问题的核心吗?还是说,我们只是需要找个出口来表达不安?”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,而理解这种复杂性,或许就是避免误伤的关键。

"集矢之的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