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é xuē zhuā yǎng
成语解释:同“隔靴搔痒”。
成语出处:《续景德传灯录·安德子胜禅师》:“若也扬眉瞬目,又是鬼弄精魂,更或拈拂敲床,大似隔靴抓痒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人没有抓住关键
繁体字形:隔鞾抓癢
英文翻译:attempt an ineffective solution
隔:1.遮断;隔开:隔成两间房。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。2.间隔;距离:隔两周再去。相隔不远。
靴:靴子:马靴。皮靴。雨靴。雪地靴。
抓:1.手指聚拢,使物体固定在手中:一把抓住。他抓起帽子就往外走。2.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:抓痒痒。他手上被猫抓破一块皮。3.捉拿;捕捉:抓土匪。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。4.加强领导,特别着重(某方面):抓重点。他分工抓农业。5.抢着做:三抓两抓就把工作抓完了。6.吸引(人注意):这个演员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。
痒:1.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。2.比喻想做某事的愿望强烈,难以抑制:技痒。见人打球,他心里直发痒。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问题出在左脚,却一直揉右脚的脚背;想要缓解蚊虫叮咬的刺痒,隔着厚厚的长裤来回搓动。这种「隔靴抓痒」的体验,在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。
举个真实的例子:办公室饮水机漏水,行政部贴出告示提醒「注意节约用水」,但水阀老化的问题始终无人检修。当表面的提醒代替实际的维修,就像隔着靴子抓痒——动作很大,痛点依旧。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:为什么人们常常选择治标不治本?或许因为立即见效的「抓挠动作」,比深入解决问题的「脱鞋检查」更容易操作。
在教育场景中,这种现象同样明显。有位老师发现学生数学成绩下滑,立即增加三倍作业量。结果学生陷入题海战术,基础概念反而更模糊。这让我想到: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痒处。就像中医讲究的「辨证施治」,头痛医脚未必荒谬,但必须基于对病症的系统判断。
有趣的是,现代科技也在突破这种局限。智能止痒贴片通过生物传感器定位刺痒源,精准释放止痒成分。这种「脱靴疗法」的思维方式,或许能给我们启示:当传统方法失效时,需要跳出惯性思维。我始终认为,真正的进步往往始于承认「靴子必须脱掉」的勇气。
下次遇到棘手难题,不妨先停顿三秒。问问自己:此刻的解决方案,是真正触达了问题核心,还是仅仅在厚实的靴面上留下抓痕?答案或许就在这个停顿的间隙浮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