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é pí duàn huò
成语解释:谓隔着封皮,判断货物的好坏。比喻凭外部现象推测内部底细。
成语出处:《歧路灯》第八回:“不是为他中了举,便说深远。只是那光景儿,我就估出来六七分。兄弟隔皮断货,是最有眼色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隔皮斷貨
英文翻译:Cut off goods
隔:1.遮断;隔开:隔成两间房。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。2.间隔;距离:隔两周再去。相隔不远。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货:1.货币;钱:通货。2.货物;商品:百货。南货。订货。销货。货真价实。奇货可居。商店来了一批货。3.指人(骂人的话):笨货。蠢货。好吃懒做的货。4.出卖:货卖。5.姓。
你听说过"隔皮断货"这个成语吗?它常用来形容做事只看表面不抓本质。比如网购时看到包装精美的商品就下单,拆开才发现实物与图片相差甚远,这就是典型的"隔皮断货"式决策。
为什么人们容易犯这种错误呢?根源在于我们的大脑偏好走捷径。就像在菜市场挑西瓜,多数人会敲两下听听声,但真正懂行的瓜农只要看瓜蒂形态就能判断成熟度。这种认知差异恰好解释了"隔皮断货"现象——普通人依赖表象,专家则观察本质。
工作中这种案例比比皆是。有次同事花三天制作精美PPT,却因核心数据错误被领导批评。这让我想到:职场中形式与内容孰轻孰重?漂亮的模板固然吸引眼球,但真正决定成败的还是内在逻辑的严谨性。就像建筑师设计房屋,外观造型再独特,结构计算失误就会酿成事故。
如何避免成为"隔皮断货"的实践者?有个简单方法:遇到问题时多问三个"为什么"。比如看到员工迟到,别急着处罚,先了解是交通问题还是工作动力不足。我曾指导实习生用这个方法,结果发现表面上的效率低下,实则是任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消极抵抗。
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深度思考能力。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"三分钟看懂XX"的内容,但真正的知识积累需要系统学习。就像品茶,速溶茶包固然方便,但茶道爱好者更享受从选器、温杯到冲泡的全过程。这种差异本质上就是"即时满足"与"延迟满足"的选择。
生活中处处存在类似考验。选购家电时,你会优先考虑网红同款还是核心参数?辅导孩子作业,是直接给答案还是教解题思路?这些选择背后都藏着"表象与本质"的辩证关系。个人经验告诉我,培养追问习惯就像安装思维滤镜,能帮我们穿透表象的迷雾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先暂停表面应对,花十分钟画个思维导图。这个方法帮我避免过多次决策失误,比如发现客户投诉背后的流程漏洞,而不是简单道歉了事。看问题的深度,往往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效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