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uí xiāng rù xiāng
成语解释: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。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庄周《庄子 山木》:“入其俗,从其令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同入乡随俗
繁体字形:随鄉入鄉
英文翻译:in a strange land , do as the natives do
随:1.跟着:随从。随员。随葬。随即(立刻)。随行(xíng)。随身。随喜。随波逐流。随行(hāng)就市。2.顺从,任凭:随意。随口。随宜。随和。随俗。随笔。随遇而安。3.顺便,就着:随带。随手关门。4.像:他长得随他父亲。5.姓。
乡:1.农村。与“城”相对:上山下乡。城乡交流。2.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:家乡。故乡。3.本地的:乡土。4.行政区划单位。在县之下。5.古又同“向往”的“向(xiàng)”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乡:1.农村。与“城”相对:上山下乡。城乡交流。2.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:家乡。故乡。3.本地的:乡土。4.行政区划单位。在县之下。5.古又同“向往”的“向(xiàng)”。
“随乡入乡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,小张刚调到南方分公司工作,发现同事午休时间比北方长,他一开始不习惯,但很快调整了作息,还学会了用当地话打招呼。同事私下说:“这小张真会随乡入乡,难怪大家喜欢他。”
这时候你可能想问:随乡入乡就是盲目模仿别人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留学生李梅在法国读书时,虽然保留了自己喝茶的习惯,但每周会参加邻居家的红酒品鉴会。她说:“品酒是他们的社交方式,我尊重但不强求自己变成专家。”这种选择性融入,才是成语的精髓。
有个有趣的场景:旅游博主老王在西藏拍摄时,主动换上藏袍参加赛马节。当地导游问他为什么这么做,他笑道:“穿运动服站在人群里就像误入镜头的路人甲——随乡入乡才能拍到真实的民俗啊!”这个例子说明,主动适应环境往往能获得更深度的体验。
我曾在东京地铁遇到暖心一幕。有位中国大妈大声接电话,旁边高中生轻声提醒:“阿姨,这里大家会把手机调静音哦。”大妈立刻压低声音,下车前还跟学生学了几句日语道歉用语。这种即时调整的智慧,比死板的规矩更有温度。
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能力?看跨国公司的案例就知道。某快消品牌在印度推出咖喱味薯片,在巴西开发番石榴口味,既保持品牌特色又因地制宜。市场部经理说:“全球统一包装,但味道要随乡入乡。”这种策略让产品三年内在20国市场份额翻倍。
有个反例值得思考。朋友公司空降的外籍高管,坚持用总部考核标准要求东南亚团队,结果全年离职率飙升37%。后来换成懂得穿花衬衫参加团建的领导,团队效率反而提升。可见强行移植规则就像在沙漠种水仙,注定水土不服。
细想这个成语,它藏着流动的智慧。就像河水遇到岩石会绕行,遇到洼地会积蓄,最终奔向大海。主动适应不是妥协,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达成目标。下次遇到文化差异时,不妨先观察再行动,或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