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óng ēn kuàng diǎn
成语解释:隆:浑厚;旷:空绝。稀有难逢的厚恩和礼遇
成语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16回:“老爷隆恩旷典,着众婢子出来择配,以了终身,也是千古奇逢,难得的快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恩礼
繁体字形:隆恩曠典
英文翻译:Longen Kuang Dian
隆:[lóng]1.盛大:隆重。2.兴盛:兴隆。3.深厚;程度深:隆情厚谊。隆冬。4.凸起:隆起。[lōng]见"黑咕隆咚"、“轰隆”
恩:1.恩惠:恩德。恩深似海。他对我有恩。2.(Ēn)姓。
旷:1.空而宽阔:旷野。地旷人稀。2.心境开阔:旷达。心旷神怡。3.耽误;荒废:旷课。旷工。旷日废时。4.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(如轴和孔、键和键槽等)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;衣着过于肥大,不合体:车轴旷了。螺丝旷了。这双鞋我穿着太旷了。5.姓。
典:1.标准;法则:典范。典章。2.典范性书籍:词典。引经据典。3.典故:用典。出典。4.典礼:盛典。大典。5.主持;主管:典试。典狱。6.姓。7.一方把土地、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,换取一笔钱,不付利息,议定年限,到期还款,收回原物。
“隆恩旷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拆开来看就容易理解了。“隆恩”指隆重的恩惠,“旷典”则是罕见的典礼,合起来形容极为罕见且盛大的恩宠或仪式。比如古代皇帝登基时大赦天下、减免赋税,史书常写“此乃隆恩旷典,百姓无不感激涕零”,说的就是这种难得一遇的特殊恩赐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生活中还能用这个成语吗?”当然可以!比如某公司突然给全体员工发了一笔远超预期的年终奖,同事开玩笑说:“老板这是搞了个‘隆恩旷典’啊,十年都没见过这么大方的操作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庄重感,又增添了现代生活的幽默气息。
再举个反向思考的例子:某博物馆首次免费开放镇馆之宝展览,媒体报道时用“文化界的隆恩旷典”作标题。这提醒我们,成语不局限于描述物质赏赐,精神层面的特殊优待同样适用。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密码,用得恰当能让表达更有韵味,但要注意别在严肃场合滥用,否则容易显得做作。
观察发现,现代人更倾向用“千载难逢的机会”“破天荒的待遇”等白话表达。不过在某些特定场景,比如撰写历史题材文章或需要突出文化底蕴时,“隆恩旷典”反而能精准传达那种厚重感。就像穿衣服要分场合,成语使用也要看语境,关键是要用得自然不做作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现象:在家庭群里看到长辈转发“政府发放消费券堪称隆恩旷典”的链接时,突然意识到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代际传承。年轻一代或许觉得这些表达老派,但它们就像传家宝,承载着语言演变的痕迹,提醒我们传统文化始终在与社会现实产生新的化学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