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ǐn
  • huí
  • w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ǐn zì huí wén

成语解释:绣在锦缎上的回文。指情诗

成语出处: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情诗

繁体字形:錦字迴文

英文翻译:JINZI palindrome

锦字回文的意思

锦:1.丝织物的一种。在三色以上纬丝织成的缎纹地上织出的绚丽多彩、古雅精致的花纹织物。有库锦、蜀锦、宋锦、云锦等。2.形容鲜明华丽的色彩:锦霞。锦鸡。

字:1.文字:汉字。识字。字体。字义。常用字。2.(字儿)字音:咬字儿。字正腔圆。他说话字字清楚。3.字体:篆字。柳字。宋体字。美术字。4.书法作品:字画。一幅字。5.字眼;词:他说行,谁还敢说半个“不”字。6.字据:立字。收到款子,写个字儿给他。7.根据人名中的字义,另取的别名叫“字”:岳飞字鹏举。曾巩字子固。8.俗指电表、水表等指示的数量: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,水表走了20个字。9.许配:待字。10.姓。

回:1.曲折环绕:回旋。巡回。迂回。回形针。峰回路转。2.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;还:回家。回乡。送回原处。3.掉转:回头。回过身来。4.答复;回报:回信。回敬。5.回禀。6.谢绝(邀请);退掉(预定的酒席等);辞去(伙计、佣工):送来的礼物都回了。7.指事情、动作的次数:来了一回。听过两回。那是另一回事。8.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:一百二十回抄本《红楼梦》。9.回族:回民。10.姓。11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: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。书报阅后,请放回原处。
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
成语评论

锦字回文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一个精巧的故事。相传古代才女苏蕙将思念织进锦缎,文字正反皆可读,被称为“回文诗”。后来人们用“锦字回文”比喻诗文结构巧妙,情感婉转。比如,我们可以这样用:“她写的情书像锦字回文,每读一遍都能发现新的心意。”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举个例子,小王给异地恋女友设计了一款双人游戏,通关后两人的操作记录会拼成一句隐藏的情话——这种创意不正是“锦字回文”的现代版吗?巧妙的设计让普通事物变得值得反复品味。

再比如,当我们说“这本推理小说的结构堪比锦字回文”,其实在夸赞作者埋设伏笔的功力。就像拼图游戏,每个细节都暗藏关联,读者随着剧情推进不断发现新的拼图块,这种阅读体验既烧脑又过瘾。

或许你会好奇:为什么古人要用“锦”和“回文”?试想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,把文字织进丝绸本就是极致的用心。就像现在手工制作的立体贺卡,比群发短信珍贵百倍。这种“费工夫”的仪式感,恰恰是快餐文化里最稀缺的。

个人觉得,“锦字回文”的精神内核在于“耐得住琢磨”。就像好的建筑既有整体美又经得起细看,真正走心的创作往往需要创作者投入双倍巧思。在短视频刷屏的时代,能让人停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,或许就是当代的“锦字回文”。

下次遇到值得细品的事物时,不妨多留些时间。无论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修复,还是咖啡师在拉花时藏的小心思,都可能藏着现代生活中的“回文密码”。毕竟,美好常常藏在第二眼才能看到的地方。

"锦字回文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