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àn
  • mào
  • b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àn mào biàn sè

成语解释: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,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,以求取悦于人

成语出处: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》:“僧曰:‘争知某甲不肯?’师曰:‘鉴貌辨色。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鑒皃辨色

英文翻译:examine sb.'s countenance

鉴貌辨色的意思

鉴:1.镜子(古代用铜制成)。2.照:水清可鉴。3.仔细看;审察:鉴别。鉴定。4.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:引以为鉴。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。5.旧式书信套语,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,表示请人看信:惠鉴。台鉴。钧鉴。

貌:1.相貌:面貌。容貌。以貌取人。2.外表的形象;样子:全貌。貌合神离。3.姓。

辨:1.区别;分析:明辨是非。2.古又同“”。
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
成语评论

鉴貌辨色这个词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和动作,推测对方的想法或情绪。比如同事在开会时突然皱眉抿嘴,你意识到他可能对方案有疑虑,这就是典型的鉴貌辨色

这个能力在生活中有多重要?举个真实场景:朋友说"没事"却不停转水杯,这时候如果直接追问可能适得其反,但递杯温水说"想聊随时找我",反而更容易打开对方心扉。这种细微观察力,往往比语言更能拉近人际关系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大家都戴口罩,还怎么鉴貌辨色?其实肢体语言同样传递信息。上周在咖啡厅遇见客户,虽然口罩遮住半张脸,但他身体前倾、手指轻敲桌面的动作,让我提前预判到合作意向,最终顺利签约。

不过要注意适度原则。去年有位实习生总盯着领导表情做事,反而给人留下刻意讨好的印象。真正的鉴貌辨色应该是自然融入的社交雷达,而不是随时扫描的监视器。就像炒菜放盐,放少了没味道,放多了会发苦。

个人认为这个能力需要平衡。在急诊室工作的表姐告诉我,她们会通过患者的面色和坐姿判断病情紧急程度,但绝不会因此忽略专业检查。这说明观察力要配合理性判断,就像导航软件需要GPS也要人工确认路线。

培养这种能力其实有诀窍。比如看影视剧时关掉声音,专注观察演员微表情;或者参加聚会时给自己定个小目标:在十分钟内发现三个人的情绪变化。这些刻意练习就像给大脑装高清摄像头,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。

最后想提醒的是,过度解读也可能带来困扰。上个月邻居阿姨看到我低头走路,以为我遇到困难,硬塞给我两袋水果。其实我只是在专注听有声书。所以观察之后还要学会求证,毕竟人心不是数学公式,没有绝对正确的解法。

说到底,鉴貌辨色就像随身携带的情绪温度计。用得好能避免人际交往中的"感冒传染",用不好可能变成"疑神疑鬼"。下次看到地铁里有人揉太阳穴,不妨默默调低手机音量——这种不动声色的体贴,或许就是最温暖的社交礼仪。

鉴貌辨色的造句

  1. 造句 孩子这么小就懂得鉴貌辨色,实属难得。
  2. 造句 倒不是这枚丹药如何珍贵,许阳鉴貌辨色,发现这根本就是一枚炼废的“淬体丹”。
  3. 造句 但我适才一睹高龙飞的那副尊容,鉴貌辨色真可谓有些狼顾鸱张,脸上戾气遍布,目中凶光难掩,虽然身着军装,瞧着却非善类。造 句 网
  4. 造句 柳敬亭鉴貌辨色,趁热打铁道:不过爸爸你放心,我不是真的要退学,我卖书的事情已经在全市传开,其他中学知道我被逼退学会主动来找我的。
  5. 造句 做官的人,讲究聆音察理,鉴貌辨色。
  6. 造句 一面打牌,一面鉴貌辨色,看人家是自信呢还是惊讶,是得意呢还是懊恼。
  7. 造句 那冷执事鉴貌辨色,旋即点头道。
  8. 造句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。
  9. 造句 怪就怪小的笨,不会鉴貌辨色,竟不曾看到长官脑后长着反骨。
  10. 造句 与此同时,女人也在观察黄小龙,她显然善于鉴貌辨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