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àng
  • néng
  • shòu
  • gu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iàng néng shòu guān

成语解释: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今陛下躬行大孝,鉴三王,建周道,兼文武,厉贤予禄,量能授官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指衡量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相应的官职

繁体字形:量能授官

英文翻译:Empowering officials

量能授官的意思

量:[liàng]1.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。如升、斗等。2.限度:胆量。力量。3.数量:降雨量。产量。4.估计;衡量:量力而行。5.哲学范畴。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等,即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,如多少、大小、高低、轻重、快慢等。[liáng]1.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、长短或其他性质:量地。量血压。2.估计;衡量:打量。思量。
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”。2.姓。

授:1.交付;给予(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场合):授旗。授奖。授权。2.传授;教:讲授。授课。函授。

官:1.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、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:官员。武官。做官。外交官。2.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:官办。官费。3.公共的;公用的:官道。官厕所。4.姓。5.器官:五官。感官。

成语评论

量能授官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的核心逻辑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。比如一家创业公司招聘技术总监时,老板不会让刚毕业的实习生担此重任,而是选择有十年开发经验的老手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根据能力分配岗位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直接按资历排序不是更简单吗?其实春秋时期管仲就回答过这个问题。他主张“察能授官”,反对贵族世袭制,结果齐国实力暴增。就像现在某些互联网大厂的“不看学历看作品”招聘原则,让会写代码的外卖小哥和名牌大学生同台竞技,反而挖到了真正的人才。

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常陷入两难:是把重要项目交给关系好的老同事,还是冒险启用新人?我亲眼见过某设计公司把年度大单交给入职半年的90后,结果她策划的国潮系列卖断货。这种案例印证了韩非子说的“官贤者量其能,赋禄者称其德”,能力与岗位匹配才能产生化学效应。

不过实际操作远比理论复杂。就像组装电脑时要考虑CPU和主板的兼容性,管理者需要建立多维评估体系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独创的“三轨考核法”值得借鉴:技术岗看项目成果,管理岗看团队指标,创新岗看专利数量,让不同赛道的员工都能找到发光的位置。

当我们谈论人岗匹配时,本质上是在追求资源配置的最优解。就像手机系统需要定期更新适配新硬件,组织机构也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。那些成功转型的传统企业,往往都摸索出了“季度能力复盘+岗位双向选择”的活水机制,让“量能授官”从静态原则变成持续进化的生态系统。

"量能授官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