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àng ruì zhì záo
成语解释:见“量凿正枘”。
成语出处:唐·杨炯《卧读书架赋》:“从绳运斤,义且得于方正;量枘制凿,术仍取于纵横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量枘制鑿
英文翻译:To make a peg and a chisel
量:[liàng]1.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。如升、斗等。2.限度:胆量。力量。3.数量:降雨量。产量。4.估计;衡量:量力而行。5.哲学范畴。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等,即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,如多少、大小、高低、轻重、快慢等。[liáng]1.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、长短或其他性质:量地。量血压。2.估计;衡量:打量。思量。
枘:榫子:方枘圆凿(形容格格不入)。
制:1.制造:制版。制革。制图。炼制。缝制。这块奖牌是用铜制成的。2.拟订;规定:制定。因地制宜。3.用强力约束;限定;管束:压制。限制。管制。节制。制伏。4.制度:全民所有制。民主集中制。5.姓。
凿:1.凿子,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。2.打孔;挖掘:凿一个眼儿。凿井抗旱。3.明确;真实:确凿。4.榫(sǔn)眼:圆凿方枘。
“量枘制凿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实际生活中处处能用。比如同事小张最近负责新项目,他发现客户需求总是变来变去,于是干脆每天先和对方确认细节,再调整工作计划。他说:“这就叫量枘制凿嘛,榫头(客户需求)变一次,卯眼(我的方案)就得跟着改一次。”
为什么不能反过来“量凿制枘”? 其实成语本身就在强调主动适应的态度。就像做手工时如果卯眼已经固定,强行削榫头反而容易报废材料。去年我们团队做产品优化,有同事坚持按原计划推进,结果上线后和用户习惯完全不匹配——这就是反面教材了。
楼下早餐店的王婶倒是深谙此道。她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扫码点单,就把写了二十年的纸质菜单收进抽屉,转身在蒸笼旁贴了张带二维码的卡通海报。有老顾客打趣她跟风,她笑着回:“量枘制凿呀!现在年轻人都用手机,我这不叫跟风,叫跟着榫头改卯眼。”
我读书时特别迷恋“万能学习法”,直到看见同桌用错题本把数学从60分提到90分才明白:最适合他的方法不是照搬别人,而是像木匠那样,根据错题类型(榫头)调整记录方式(卯眼)。这个发现让我抛弃了所谓“完美计划”,开始每周根据学习效果动态调整策略。
有人觉得总在改变太折腾,其实关键在“制”这个动作——不是被动应付,而是主动掌控。就像最近帮朋友装修,发现定制衣柜的尺寸必须跟着房型缺陷走。当墙角有根避不开的水管时,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抱怨,而是给柜子设计个巧妙的凹陷空间。
下次遇到卡壳的情况,不妨先停下手里的“斧子”,仔细观察眼前的“榫头”到底是什么形状。毕竟现实世界没有标准答案,但带着量枘制凿的思维,至少能让我们手里的工具始终派上用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