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ān rán rù mèng
成语解释:很舒适地进入梦乡。酣然:畅快的样子;引申为舒适。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用作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。
繁体字形:酣然入夢
英文翻译:dead asleep
酣:1.饮酒尽兴:酣饮。半酣。酒酣耳热。2.泛指尽兴、畅快:酣歌。酣睡。
然:1.对;不错:不以为然。2.指示代词。如此;这样;那样:不尽然。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3.然而:此事虽小,然亦不可忽视。4.副词或形容词后缀:忽然。突然。显然。欣然。飘飘然。5.又同“燃”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梦:1.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。2.做梦:梦见。3.比喻幻想:梦想。4.姓。
提到“酣然入梦”,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?比如,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关上电脑,倒头就睡,窗外蝉鸣渐弱,他的呼吸声逐渐均匀——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符合成语的意境?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描述深度睡眠的状态?“酣然”二字是关键,它既包含“畅快”的满足感,又暗含“毫无保留”的沉浸感。就像夏日午后躺在树荫下的吊床上,凉风拂过发梢时,眼皮自然合上的那种放松。
试看这个生活化例句:“孩子们玩闹的欢笑声远去后,老奶奶握着泛黄的照片,在摇椅的吱呀声中酣然入梦。”这里藏着什么细节?照片暗示着回忆,摇椅的节奏象征时光流逝,用睡眠收尾反而凸显出内心的安宁。
有人问:和“呼呼大睡”有什么区别?前者更侧重睡前状态的自然过渡,后者单纯形容睡相。好比品茶与牛饮,同样是喝水,意境层次截然不同。比如加班族在完成项目后,看着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灯,嘴角带笑沉入梦乡——这时候用“酣然入梦”就比“倒头就睡”更有画面感染力。
现代人常为失眠困扰,这个成语反倒成了稀缺体验的写照。我发现越是简单的生活场景,越容易触发“酣然入梦”的状态。比如雨夜窝在沙发读纸质书,翻页时油墨香混着雨丝的味道,不知不觉就抱着书滑入梦乡,这样的睡眠质量往往比刻意追求“八小时黄金睡眠”更高。
下次写故事时,不妨试试这样用:“探险队在篝火旁整理装备,年轻的地质学家却枕着岩石标本酣然入梦,测量仪的红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。”紧张与松弛的对比瞬间让人物立体起来,这种反差感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