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ǎn cí cuò yì
成语解释:见“遣辞措意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吴开《优古堂诗话》:“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,则遣词措意,皆相缘以起,有不自知其然者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文章或说话
繁体字形:遣詞措意
英文翻译:Diction
遣:1.派;打发:特遣。遣送。2.排解;发泄:遣闷。消遣。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措:1.安排;安放:措置。手足无措。2.计划办理:筹措。
意:1.意思:来意。2.愿望:满意。3.料想:出其不意。4.事物流露的情态:春意。5.意大利的简称。
成语是汉语的瑰宝,但遣词措意总让人犯难。比如“画蛇添足”和“多此一举”看似相似,实际使用场景却像炒菜放盐——差一点就变味。上周同事汇报方案时说了句“咱们要胸有成竹地推进项目”,结果甲方追问:“竹子种在哪儿?”这尴尬场面提醒我们:用错成语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。
为什么成语容易用错?关键在于多数人只记字面意思。就像“七月流火”常被误认为形容天气炎热,其实《诗经》里本意是指农历七月火星西沉,天气转凉。这就好比拿着GPS导航却看不懂经纬度坐标,走错方向在所难免。
精准使用成语其实有诀窍。建议先查《汉语成语考释词典》,它就像成语的X光机,能透视每个字的来龙去脉。比如“明日黄花”常被写成“昨日黄花”,但原句出自苏轼“相逢不用忙归去,明日黄花蝶也愁”,特指重阳节后的菊花,比喻过时事物。下次形容过期新闻,可别让时间轴错位三百年。
有人问:网络时代还要死磕成语原意吗?我的观察是:语言就像河流,既要保持源头活水,也需接纳新支流。某些成语的现代演绎如同牛仔裤破洞——既是创新也是文化符号。但要注意底线,比如把“差强人意”错用成“非常糟糕”,就像把消炎药当糖豆吃,迟早要出问题。
最近发现地铁广告用“美轮美奂”形容手机拍照效果,这其实是场美丽的误会。这个出自《礼记》的成语原本专指建筑宏伟,用在电子产品上就像给熊猫染斑马纹——新奇却失了本色。建议文案创作者多备本《成语误用辨析手册》,毕竟语言规范如同交通规则,保障的是全民沟通效率。
成语运用如同烹饪,火候分寸见真章。既能煲好文化老火汤,也能翻炒时代新菜式。关键要像中医把脉般精准拿捏语境,让每个成语都成为锦上添花的那笔金线,而非画蛇添足的败笔。下次开口前,不妨在脑中按下暂停键,给成语做个快速CT扫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