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éng shí yù jié
成语解释:时:季节;节:节气。遇到四季节令。指过年过节的时候。
成语出处: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五回:“逢时遇节,俱赏金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逢時遇節
英文翻译:In time
逢:1.遇到;遇见:相逢。逢场作戏。千载难逢。每逢佳节倍思亲。2.姓。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遇:1.相逢;遭遇:相遇。遇雨。遇险。不期而遇。2.对待;款待:待遇。优遇。冷遇。3.机会:机遇。际遇。4.姓。
节:[jié]1.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:竹节。关节。2.段落:章节。3.量词。表示分段的物体:两节烟筒。4.节日;时令:国庆节。清明节。5.事项:礼节。细节。6.限制;俭省:节制。开源节流。7.删略:节本。节录。8.操守:节操。晚节。9.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:持节。10.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。每小时航行1海里(约合1.852千米)称为1节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。[jiē]〔节骨眼儿〕〈方〉比喻紧要的、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。骨(gu)。
逢时遇节,字面意思是“遇到合适的时节或节日”,但实际应用中,它常用来形容人抓住了关键时机,或者事情的发生恰好符合某个重要节点。比如中秋节全家团聚,远方的亲人突然带着礼物上门,邻居见了感叹:“你们真是逢时遇节,这时候回来最热闹!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这个成语总带着点“幸运”的意味?其实关键在于“主动”和“被动”的平衡。比如农民春天播种是“主动逢时”,但若突然下雨缓解旱情,就成了“被动遇节”。去年村里修水渠,原本计划三个月完工,结果赶上政府补贴政策落地,工期缩短一半,村长就说:“咱们这是逢时遇节,天时人和都齐了。”
现代职场中如何理解这个概念?小王准备了半年的项目方案,恰逢公司开拓新市场,会上直接被采纳。这看似巧合,实则是长期准备遇上机遇的典型例子。就像春耕时节的种子,既要在冬天积蓄养分,也要等到土壤温度合适才能破土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年轻人更倾向创造“时节”。比如网红餐厅特意选在情人节推出限定套餐,把普通周五变成“打卡节日”。这种人为制造的“节”,反而让“逢时遇节”有了新解——时机不仅能等待,还可以主动设计。
在我看来,这个成语最精妙处在于“动态平衡”。就像放风筝,既要等风来,也要会收放线。老家茶农常说:“谷雨前的茶芽最金贵,但采早了没滋味,采晚了变老叶。”生活中很多事不也如此?把握那个“刚刚好”的节点,比单纯拼命努力更重要。
下次看见商铺挂着“周年庆限时折扣”的横幅,不妨想想:这既是商家的“逢时”,也是消费者的“遇节”。时间维度上的默契相遇,往往能让价值翻倍。就像元宵节的灯笼,平时挂着是装饰,正月十五亮起来就成了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