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ōng gǔ bó jīn
成语解释:同“通今博古”。
成语出处:《钟山》1981年第4期:“你是一个老大学生了,通古博今,知书达理,何必与姚金根那种人一般见识,他小人得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学识渊博
繁体字形:通古博今
英文翻译:erudite and informed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博:1.(量)多;丰富:渊博。地大物博。博而不精。2.通晓:博古通今。3.大:宽衣博带。4.姓。5.博取;取得:聊博一笑。以博欢心。6.古代的一种棋戏,后来泛指赌博:博徒。博局。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“通古博今”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,既能理解历史脉络,又能把握当下趋势。比如一位历史学家分析古代政治制度时,突然用大数据模型预测现代选举结果,旁人惊叹:“您这是真正的通古博今啊!”这种能力背后,其实是跨越时空的思维模式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追求“通古博今”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某互联网产品经理研究宋代茶马古道贸易路线,意外发现古代物流节点布局原则,成功优化了现代仓储系统。这说明,古今智慧并非割裂的孤岛,而是可互相启发的知识网络。
如何培养这种能力?不妨试试“三明治学习法”——先读一本历史书,再看行业前沿报告,最后写篇跨界思考笔记。有位建筑师朋友坚持这个方法,从《营造法式》中提炼出传统建筑通风原理,竟解决了现代绿色建筑的能耗问题。
不过,“通古博今”是否会导致知识浅薄?关键在于建立连接点而非死记硬背。就像拼乐高积木,单独一块砖平平无奇,但把战国兵法中的“奇正相生”和现代商业竞争策略组合,就能拼出全新的认知模型。
现实中,有人把“通古博今”误解为炫耀学识。其实真正核心在于“用旧钥匙开新锁”。某次看到社区大妈用《孙子兵法》调解邻里纠纷,这种接地气的智慧应用,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更接近成语的本意。
知识爆炸时代,专注深耕与广泛涉猎的平衡点在哪里?或许可以学学古琴演奏家的状态——右手拨弦是技术,左手按音是意境,双手配合才能奏出穿越千年的韵律。通古博今的本质,正是这种“双手互搏”的思维艺术。
最后想起个有趣现象:博物馆里看青铜器的小朋友,总爱问“这个能用来煮火锅吗”。这种天真的古今联想,或许正是人类最原始的跨时空思维能力。保持这份好奇心,比刻意追求博学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