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ōng gòng yǒu wú
成语解释:谓互相接济;互通有无。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杨俊传》:“俊振济贫乏,通共有无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通共有無
英文翻译:All in all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共:[gòng]1.相同,一样:共性。共同。同甘共苦。2.彼此都具有、使用或承受:患难与共。休戚与共。3.一起,一齐:共鸣。共勉。共议。共处(chǔ)。4.总计,合计:共计。总共。5.与,和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6.“共產党”的简称。[gōng]1.古同“恭”,恭敬。2.古同“供”,供奉,供给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“通共有无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特别实在。简单来说,就是大家互通有无,你缺的我补上,我缺的你帮忙,互相支持才能共同发展。比如古代村庄之间交换粮食和工具,现代企业合作共享资源,本质上都是“通共有无”的体现。
为什么“通共有无”在今天依然重要? 因为资源永远有限,但需求是无限的。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很难面面俱到,这时候就需要互补。比如一家科技公司擅长研发但缺资金,另一家投资机构有钱但缺技术,两者合作就能把蛋糕做大——这不就是“通共有无”的智慧吗?
有个真实的例子:云南山区的茶农和沿海电商平台合作。茶农有优质茶叶但卖不出去,电商懂营销却缺好货源。双方一拍即合,茶叶通过直播卖到全国,茶农收入翻了三倍,平台也获得了口碑。这种双赢局面,恰恰是打破了“各扫门前雪”的局限。
个人觉得,这种思维甚至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。 比如邻居之间借个梯子、共享充电宝,或是知识社群里的经验分享。本质上都是在用自己多余的资源,换取需要的东西。这种互助模式不仅能解决问题,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
不过要注意,“通共有无”不是简单的占便宜。它需要建立在信任和公平的基础上。就像朋友之间借钱,如果只借不还,关系迟早破裂。只有双方都带着诚意,明确规则,这种互动才能长久。
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先别急着自己硬扛。看看周围有没有人能提供你缺少的资源,而你也恰好能帮到对方什么。这种思维转换,可能会让很多复杂问题突然变得简单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