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 qiān lèi mò
成语解释:形容田多。
成语出处:清·王有光《吴下谚·一身财主》:“若坐拥仓箱,刻剥小民,连阡累陌,粟红而不可食,铜臭而不可闻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連阡纍陌
英文翻译:in every direction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阡:1.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:阡陌。2.通往坟墓的道路。
累:[lèi]1.疲乏,过劳:劳累。累乏。2.使疲劳:病刚好,别再累着。[lěi]1.连续,重叠,堆积:累计。累日。累积。累累。日积月累。连篇累牍。2.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:累进税。3.连及,连带:累及。牵累。拖累。[léi]1.〔累累〕a.连续成串,如“果实累累”;b.颓丧的样子,如“累累若丧家之犬”。2.〔累赘〕a.多余,不简洁,如“文字累赘”;b.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,如“负重登高,不胜累赘”(“赘”均读轻声)。
陌: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。泛指道路:废井田,开阡陌。形同陌路。
“连阡累陌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,但它其实描绘的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场景。比如,可以这样用:“站在山顶俯瞰,梯田层层叠叠,连阡累陌,仿佛大地被绣上了金色的丝线。”这里为什么要用“连阡累陌”而不是“密密麻麻”?因为前者不仅形容数量多,更强调田地之间纵横交错的连接感,就像一张自然编织的网。
再举个例子:有人描述乡村振兴时说:“这些年,村里的土地连阡累陌,从前零散的小块田变成了成片的果园,农民的收入也跟着翻了倍。”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:“这和‘土地整合’有什么关系?”其实,“连阡累陌”在这里既保留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意象,又暗含了现代规模化农业的趋势——既有视觉上的开阔感,又有经济上的发展潜力。
甚至可以用在完全不同的场景里。比如写城市绿化:“新建的社区把公园、步道和菜园连成一片,连阡累陌的绿意让居民推窗就能遇见春天。”这时候问题来了:“为什么不用‘星罗棋布’?”因为“连阡累陌”更突出系统性和连续性,就像把零散的绿地点连成了生态网络,这种用法反而让城市景观有了田园诗般的韵味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古人用“阡陌”指代田间小路,而今天这个词却可以延伸到交通网络、人际关系甚至互联网领域。比如有人调侃:“朋友圈里连阡累陌的点赞,看似热闹,其实能深夜聊天的不过三两人。”这种古今意境的碰撞,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新时代的表达需求。
如果仔细观察,生活中处处能找到“连阡累陌”的影子。就像老城区那些纵横交错的巷子,新与旧在这里交织;又像跨城高铁穿过的平原,铁轨与麦田形成奇妙的二重奏。这些场景都在提醒我们:事物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存在,更在于彼此连接后产生的整体能量——这或许正是这个成语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原因。
有人担心成语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,但看看“连阡累陌”的现代用法就会发现,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,传统语言完全可以焕发新机。下次看到成片的太阳能板阵列或者数据中心闪烁的指示灯,或许我们也能感叹一句:“科技时代的阡陌,正在重新定义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