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kě tì fǒu
成语解释:谓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。
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卢毓传》:“官人秩才,圣帝所难,必须良佐,进可替否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進可替否
英文翻译:persuade sb . to do good and dissuade him from doing evil
进:1.向前或向上移动、发展,与“退”相对:前进。上进。推进。跃进。进退。进取。进击。进驻。进行(xíng)。进而。2.入,往里去:进见。进谒。进谗。3.吃,喝:进食。进餐。滴水未进。4.收入或买入:进账。进货。日进斗金。5.奉上,呈上:进言。进奉。进献。6.旧式房院层次,这所宅子是两进院。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替:1.代:替换。2.介词。为;给:替祖国争光。3.衰落;废:兴替。
否:[fǒu]1.不是这样,表示不同意。2.否定:否决。否认。3.“是否”“可否”等表示“是不是”“可不可”等意思。[pǐ]1.坏;恶:否极泰来。2.批评人家的坏处:臧否人物(评论人的好坏)。
“进可替否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指的是用更好的方法替代旧的、不合适的方式。比如你发现每天熬夜加班反而效率低下,于是改成早睡早起集中工作,这就是“进可替否”——用更优方案解决问题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和‘推陈出新’有啥区别?”其实核心差异在于主动性。“进可替否”更强调主动发现问题并替换,而不是被动等待改变。比如一家餐厅发现顾客对传统菜单兴趣下降,主动推出健康轻食套餐,既保留了老客户,又吸引了新群体,这就是典型的“进可替否”思维。
现实中如何判断什么时候该“替否”呢?我的经验是观察三个信号:重复性失误、持续低效、群体负面反馈。比如团队用同一套方案连续三次未达目标,这时候就该考虑“进”的方案了。去年我们项目组就是靠这个思路,把耗时的手动报表改成了自动化系统,效率直接翻倍。
有人担心“替换旧方法会引发混乱”,其实关键在于过渡策略。就像搬家不能一次性扔掉所有家具,好的替代方案需要阶段性验证。比如某小学改革作业制度,先在两个班级试点“实践型任务”,效果达标后再全面推广,既降低了风险,又让改变更容易被接受。
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“进可替否”不仅是成语,更是一种生存智慧。它提醒我们别被惯性绑架,就像手机系统需要定期更新一样,我们的工作方法、学习模式也需要持续迭代。下次遇到卡壳的情况时,不妨问自己:现在用的方法,真的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