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ōng tiān liè dì
成语解释:轰:带有巨大响声的爆炸崩裂。形容声威巨大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6回:“只听得城隍庙里火炮齐鸣,轰天震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轰天震地
英文翻译:Earth shaking
轰:1.形容打雷、放炮、爆炸等巨大的声音:突然轰的一声,震得山鸣谷应。2.(雷)鸣;(炮)击;(火药)爆炸:轰炸。轰击。雷轰电闪。轰平了几个山头。3.赶;驱逐:轰麻雀。他摇着鞭子轰牲口。把他轰出去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震:1.震动:地震。震耳欲聋。威震四方。2.特指地震:震源。防震棚。又连着震了几次。3.情绪过分激动:震惊。震怒。4.八卦之一,卦形是“☳”,代表雷。见〖八卦〗。5.姓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轰天震地”这个成语怎么用?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夏天的雷雨夜,一道闪电划破天空,紧接着一声炸雷响起,轰天震地的声响吓得人一激灵。这里的“轰天震地”既形容了雷声的宏大,也让人感受到自然力量的震撼。
有人问:“轰天震地只能用来描述声音吗?”当然不止!比如一场万人演唱会,舞台灯光全开,音乐响起时观众欢呼沸腾,现场气氛同样可以用“轰天震地”来形容——这里强调的是视觉与听觉叠加的强烈冲击感。
再换个角度想,历史书里写战役场景时也常见这个成语。比如:“两军交战时炮火连天,轰天震地的爆炸声持续了整整一夜。”此时它既传递了战争的激烈,又暗示了事件带来的深远影响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轰天震地和惊天动地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这两个成语都强调“强烈”,但侧重点不同。前者更突出物理层面的震撼(比如声音、场面),后者更多用于抽象层面的影响(比如成就、变革)。比如火箭发射时用“轰天震地”更贴切,而科学家突破技术难关更适合用“惊天动地”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可以更灵活运用。比如形容跨年夜的烟花秀:“当零点钟声敲响,上百朵烟花同时在夜空中绽放,轰天震地的绚烂让整座城市瞬间沸腾。”这里把视觉的“轰天震地”与人群的情绪联动,反而比单纯描写声音更有画面感。
最后留个小思考:如果用来比喻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,比如“某明星离婚的消息轰天震地般传遍全网”,是否合适?其实未尝不可——虽然事件本身没有物理声响,但信息爆炸的传播速度和公众反应的剧烈程度,确实能让人感受到类似的冲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