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uǎ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uǎn bù lā dā

成语解释:耷:松弛地下垂。指软弱无力,松弛下垂

成语出处:熊召政《张居正》第三卷第七回:“她伸手去吴和胯下抓住软不拉塌的‘小鸡鸡’,狠命一拽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软弱无力

繁体字形:軟不拉耷

英文翻译:Soft but not droopy

软不拉耷的意思

软:1.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,受外力作用后,容易改变形状(跟“硬”相对):柔软。软木。柳条很软。2.柔和:软风。软语。话说得很软。3.软弱:两腿发软。欺软怕硬。4.能力弱;质量差:功夫软。货色软。5.容易被感动或动摇:心软。耳朵软。6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拉:[lā]1.用力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:拉锯。拉纤。把车拉过来。2.用车载运:平板车能拉货,也能拉人。3.带领转移(多用于队伍):把二连拉到河那边去。4.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:拉胡琴。拉手风琴。5.拖长;使延长:拉长声音说话。快跟上,不要拉开距离!6.拖欠:拉亏空。拉下不少账。7.抚养:他母亲很不容易地把他拉大。8.帮助:人家有困难,咱们应该拉他一把。9.牵累;拉扯:自己做的事,为什么要拉上别人?10.闲谈:拉话。拉家常。11.排泄(大便):拉屎。拉肚子。[lá]刀刃与物件接触,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,使物件破裂或断开;割:把皮子拉开。手上拉了个口子。“剌”[lǎ]见〖半拉〗、[là]同“”(là)。

耷:大耳朵。

成语评论

看到"软不拉耷"这个成语时,很多人会对着四个字发愣。这究竟在形容什么呢?其实它就像一床晒得蓬松的棉被突然被雨淋湿——原本挺拔的形态变得松垮无力。比如小明抱着刚洗完的毛绒玩具熊说:"你看它耳朵都软不拉耷的,得赶紧吹干才行。"

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爬山时遇到的趣事。当我们汗流浃背登顶后,同行的小张突然往石头上一瘫:"我这腿简直像煮过头的面条,软不拉耷使不上劲。"大伙儿都被这个生动比喻逗笑了。这说明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失去原有形态或活力的状态,既形象又有画面感。

可能有读者会问:这个成语和"萎靡不振"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程度差异。就像超市里蔫掉的芹菜和完全腐烂的青菜,"软不拉耷"更强调物理形态的变化,而后者侧重精神层面的消沉。比如熬夜加班后,我们可以说"头发软不拉耷地贴在脑门上",但形容工作状态就该用"萎靡不振"。

我观察到现在年轻人用这个词时常带着善意的调侃。上周在健身房,就听到有个姑娘对同伴说:"你这哑铃举得软不拉耷的,要给肌肉多点爱的刺激啊!"这种用法既指出了问题,又不会让对方难堪,反倒增添了交流的趣味性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化解尴尬。朋友聚会时有人打翻饮料,若有人打趣道:"你这纸巾擦得软不拉耷的,得用抹布才镇得住场子",瞬间就能把窘境变成笑声。语言就像弹簧,用得巧妙时,连"软"的状态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弹性效果。

最后分享个小窍门:当想用这个词时,不妨先观察物体的形态变化。就像看一株向日葵从朝阳到夕阳下的姿态转变,找到那种"失去支撑力"的瞬间,自然就能用准这个特别的形容词了。语言终究是生活的倒影,越贴近现实的表达,越能引发共鸣。

"软不拉耷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