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qīng tǐ jiàn
成语解释:身:躯体;健:健壮。身体健壮,行动灵活
成语出处:元·无名氏《货郎旦》第三折:“沿路上身轻体健,这搭儿筋乏力软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
繁体字形:身輕軆健
英文翻译:Light and healthy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轻:1.重量小;负载力小。与“重”相对:轻如鸿毛。轻装。2.数量少;程度浅:年轻。轻伤不下火线。3.不用猛力:轻拿轻放。4.不重要:责任轻。5.不重视;不认真:轻视。轻率。6.不严肃:轻薄。7.轻松:轻音乐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健:1.强健:健康。健全。2.使强健:健身。健胃。3.在某一方面显示的程度超过一般;善于:健谈。健忘。4.姓。
提到“身轻体健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武侠小说里飞檐走壁的大侠,或是公园里晨跑的老大爷。这种状态究竟意味着什么?用成语来拆解,“身轻”可以对应“步履如飞”,形容走路轻快;“体健”则像“龙精虎猛”,比喻精力旺盛。这两个词合起来,其实不只是身体的轻盈,更包含了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举个例子,同事老王最近开始骑自行车上班,他说这叫“如鱼得水”——原本堵车的时间变成了锻炼机会。这种选择背后有个核心问题:现代人如何保持身轻体健?答案可能藏在“动静结合”的智慧里。就像成语“张弛有度”说的,工作时全神贯注,休息时彻底放松,比强迫自己每天跑五公里更可持续。
有人觉得“身轻体健”必须吃水煮鸡胸肉,其实未必。老家邻居李婶的养生秘诀是“饭后百步走”,配合着“粗茶淡饭”。她常说:“树大根深才能枝繁叶茂,身体底子打好了,自然轻快。”这种返璞归真的方式,反倒暗合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念。
个人认为,当代人容易陷入两个极端:要么“废寝忘食”地工作,要么“急功近利”地健身。不妨试试“细水长流”的策略,比如把办公椅换成瑜伽球,用“登堂入室”代替坐电梯。这些小改变如同成语“聚沙成塔”,积累起来的效果可能超乎想象。
最近看到个有趣现象:社区广场舞队伍里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。他们笑称这是“与时俱进”的健康方式,既能活动筋骨,又能社交解压。这让我想到“流水不腐”的道理——身体的活力,终究来自持续而适度的流动。或许真正的“身轻体健”,不在于体重秤上的数字,而在于那份随时能起舞的轻盈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