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tǐ fà fū
成语解释:本指身躯、四肢、须发、皮肤,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,自身。
成语出处:《孝经 开宗明义》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;指自身
繁体字形:身軆發膚
英文翻译:whole body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发:[fā]1.送出;交付:发货。分发。印发。发了一封信。2.发射:发炮。百发百中。3.产生;发生:发芽。发电。发水。发病。4.表达:发表。发布。发誓。发言。发议论。5.扩大;开展:发展。发扬。发育。6.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:发家。暴发户。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。7.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:面发了。发海参。8.放散;散开:发散。挥发。蒸发。9.揭露;打开:发现。揭发。发掘。10.姓。[fà]头发:毛发。须发。白发。假发。理发。
肤:1.皮肤:切肤之痛。体无完肤。2.表面的;浮浅:肤浅。肤泛。
提到“身体发肤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这句古训。但放在今天,这个成语还能如何应用?比如一位健身教练常说:“别总说工作太忙,身体发肤是革命的本钱,每天抽半小时锻炼就是在给自己存健康。”这里用具体场景将传统概念转化为现代人听得懂的生活建议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都2023年了,为什么还要强调身体发肤的重要性?答案藏在我们的日常选择里。当程序员小王连续熬夜后突然晕倒,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说“身体发肤不是铁打的”时,这个成语瞬间从纸面跳进了现实。现代科技虽发达,但血肉之躯的生理规律从未改变。
更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正在突破传统语境。美妆博主直播时打趣道:“今天这瓶精华液,可是要伺候好我的身体发肤呢。”这种戏谑化的使用,既保留了成语的原始意象,又赋予其时代特征。就像给老物件刷上新漆,老话新说反而更易被年轻人接受。
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地铁里低头族们揉着酸痛的脖子时,手机推送恰好弹出“别让屏幕偷走你的身体发肤”这类标语。这种古今碰撞提醒我们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诠释。与其纠结字面含义,不如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智慧真正服务于现代生活。
最后看个温暖案例:社区志愿者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时,特意叮嘱“手指是身体发肤的一部分,轻轻滑动就好,别使蛮劲儿”。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讲解方式,既传承了文化精髓,又解决了实际问题。语言就像活水,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保持清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