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àng
  • liàng
  • qiàng
  • qi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

成语解释: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。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回:“头重脚轻,对明月眼红面赤;前合后仰,趁清风东倒西歪。踉踉跄跄上山来,似当风之鹤;摆摆摇摇回寺去,如出水之龟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状语;形容走路的样子

繁体字形:踉踉蹌蹌

英文翻译:stumble along

踉踉跄跄的意思

踉:[liàng]〔踉跄〕走路不稳的样子。[liáng]见〔跳踉〕

踉:[liàng]〔踉跄〕走路不稳的样子。[liáng]见〔跳踉〕

跄:[qiàng]〔踉(liàng)跄〕走路不稳:他跄了一下,险些跌倒。。[qiāng]1.〔跄跄〕形容行走合乎礼节。2.(蹌)

跄:[qiàng]〔踉(liàng)跄〕走路不稳:他跄了一下,险些跌倒。。[qiāng]1.〔跄跄〕形容行走合乎礼节。2.(蹌)

成语评论

踉踉跄跄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

比如这段描述:“他刚学滑冰时,脚下像踩了棉花,踉踉跄跄摔了好几个跟头,膝盖都蹭破了皮。”这里既展现了动作的不稳,又传递出初学者的真实状态。我们为什么用“踉跄”不用“摇晃”?因为这个词自带画面感——仿佛能看见人左右摇摆、随时要跌倒的样子。
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“超市里的大爷拎着两桶矿泉水,走起路来踉踉跄跄,旁边阿姨赶紧伸手扶了一把。”这时候用这个成语,既交代了人物状态,又暗示了潜在的危险性,比直接说“走路不稳”更有感染力。

什么样的场景适合用这个成语?我发现特别适合表现“力不从心”的状态。比如描写熬夜加班后的人:“凌晨三点的小区路上,她踩着高跟鞋踉踉跄跄,手里的文件袋啪嗒掉在地上。”短短两句话,疲惫感和狼狈感扑面而来。
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动态感。就像小时候看武侠片,侠客受伤后的踉跄脚步总让观众揪心。现代写作中,用来形容醉汉、病人或者情绪激动者,都能快速建立画面。不过要注意语境,用在正式场合可能不太合适。

下次写作文时,试着把“走路摇摇晃晃”替换成“踉踉跄跄”,文字立刻鲜活三分。就像画龙点睛,成语用对了地方,能让平淡的叙述变得有滋有味。但切记别滥用,好钢要用在刀刃上。

踉踉跄跄的造句

  1. 造句 所谓成长,就是逼着你一个人,踉踉跄跄的受伤,跌跌撞撞的坚强。
  2. 造句 他喝多了酒,脚步踉踉跄跄的。
  3. 造句 老人拄着拐杖,踉踉跄跄地来到医院。
  4. 造句 他踉踉跄跄跑出去,几乎是从楼梯上滚下来的。他赶到办公室门口站着,上气不接下气,两腿发软,手冷冰冰的。他看见数不清的人向办公室涌来,他的大脑已经失去了指挥自己的能力.
  5. 造句 武松提着哨棒,踉踉跄跄走上景阳冈。
  6. 造句 他刚从工地上干活回来,踉踉跄跄地走进屋中,身子一下瘫倒在床上,话也不想说一句,眼睛早已睁不开。
  7. 造句 最初,我的告白结结巴巴;曾经,我们踉踉跄跄,有时匆匆忙忙,有时沸沸扬扬;现在,我们走过风风雨雨,学会同享分分秒秒。
  8. 造句 看他踉踉跄跄的样子,肯定又是喝醉了酒或是有犯神经了。
  9. 造句 听完这个伤心的消息,我踉踉跄跄地往回走,不小心,摔倒了。
  10. 造句 于是,我踉踉跄跄离开,走近了白雪覆盖着的阴沉凄凉的奥斯威辛。

"踉踉跄跄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