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ū yuè sān bǎi
成语解释:指欢欣之极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》:魏伤于胸。公欲杀之,而爱其材。使问,且视之。病,将杀之。魏束胸见使者,曰:‘以君之灵,不有宁也!’距跃三百,曲踊三百。乃舍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十分高兴
繁体字形:距躍三百
英文翻译:Three hundred steps away
距:1.相隔的空间和时间:相距数里。距离。行(háng)距。株距。差(chā)距。2.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。3.古同“拒”,抵抗。4.古同“巨”,大。5.古同“讵”,岂。
跃:1.跳:跳跃。飞跃。一跃而过。2.姓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“距跃三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场景。想象一个人站在沟壑前,反复尝试跳跃却总差一点——这个画面恰好描绘了生活中那些需要持续努力才能突破瓶颈的时刻。
比如职场新人小张,接手首个项目时连续三次方案被客户退回。他没有气馁,每次修改都深入研究行业数据,最终在第四次提案时用精准的市场分析赢得认可。这个过程就像“距跃三百”,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调整策略的契机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不换个更轻松的目标?关键在于目标的价值判断。就像登山者面对险峰,正是因为山在那里才值得征服。工作中真正重要的目标,往往需要这种“跳三次”的韧性。
换个生活化的例子,中学生练习引体向上。第一次只能做半个,坚持每天课后训练,三个月后突破十个大关。肌肉记忆的形成过程,正是身体对“距跃三百”最诚实的回应——量变终会引发质变。
这里有个观察:现代人容易陷入“速成焦虑”,反而忽略了积累的魔法。智能手机时代,我们习惯了即时反馈,但真正重要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进度条的坚持里。就像烘焙面包,只有经历足够的发酵时间,面团才会变得松软可口。
最后想到个有趣现象。某些科技产品的迭代史就是当代版“距跃三百”,比如初代智能手机触屏经常失灵,经过数百次材料测试才实现现在的灵敏反应。这种持续改进思维,或许能给我们的个人成长带来启发——重要的不是完美起跳,而是保持向上的弹性。
当遇到看似跨不过的坎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智慧。三次尝试或许只是开始,真正珍贵的是每次跳跃时调整的姿态,以及那份愿意再试一次的勇气。毕竟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,就像弹簧压得越低,反弹的力量反而越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