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yǔ wàng zhī
成语解释:跂:抬起。抬起脚跟远望
成语出处: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吾尝跂而望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跂予望之
英文翻译:Hope for it
跂:[qí]1.多出的脚趾。2.形容虫子爬行。[qǐ]抬起脚后跟站着:跂望。
予:[yǔ]给:授予奖状。免予处分。请予批准。[yú]1.人称代词。我。2.姓。
望:1.看;向远处看:他望了一眼就走了。一望无际。2.拜访;问候:拜望。探望。3.盼望;希望:渴望。丰收在望。4.声誉。也指享有声誉的人:威望。一乡之望。5.怨:怨望。6.指望子:酒望。7.介词。向;朝:他望我们点头微笑。8.农历每月十五日(有时是十六或十七):朔望(朔是初一)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“跂予望之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它描述的就是踮起脚、伸长脖子张望的样子。比如你站在车站等人,车流如织,你一边看时间一边踮脚张望,生怕错过对方的身影——这时候你就是在“跂予望之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跂予望之’而不是直接说‘焦急等待’呢?”其实这就是成语的魅力!它用一个动作(踮脚张望)把抽象的情绪(期待、焦虑)具象化了。比如高考放榜那天,考生们盯着电脑屏幕反复刷新,手指发抖、心跳加速,这种场景是不是比“等待”更有画面感?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比如新手爸妈第一次送孩子上幼儿园,躲在墙角偷偷观察孩子的反应;或者创业者等待投资人回复邮件时,每隔五分钟检查一次收件箱。这些时刻,人的身体和情感都会不自觉地进入“跂予望之”的状态。
个人觉得,现代人虽然习惯了快节奏生活,但“跂予望之”的心情反而更常见了。比如等外卖时盯着配送地图上的小图标移动,等暗恋对象的微信回复时反复解锁手机屏幕。这些微小而真实的期待,正是成语跨越千年仍能引发共鸣的原因。
最后想抛个问题:“如果现在没有手机和网络,我们的‘跂予望之’会变成什么样?”或许会变成趴在窗台看邮差的身影,或是数着日历盼远方来信。形式在变,但那份翘首以盼的心情,始终鲜活如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