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n zuǐ è shé
成语解释: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
繁体字形:贫嘴饿舌
英文翻译:Poor mouth and hungry tongue
贫:1.穷(跟“富”相对):贫农。贫民。贫苦。2.缺少;不足:贫血。3.用于僧道的自称:贫僧。贫道。4.姓。5.絮叨可厌:这个人嘴真贫。你老说那些话,听着怪贫的。
嘴:1.口的通称:张嘴。闭嘴。2.(嘴儿)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:瓶嘴儿。茶壶嘴儿。烟嘴儿。3.指说的话:嘴甜。别多嘴。
饿:1.肚子空,想吃东西(跟“饱”相对):饥饿。饿虎扑食。肚子很饿。2.使挨饿: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,可别饿着它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“贫嘴饿舌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奇怪,但它其实形容的是一个人说话啰嗦、爱耍嘴皮子,甚至让人感觉“嘴上热闹,实际空虚”。比如:老张总爱在开会时插科打诨,明明三分钟能说完的事,他非要东拉西扯半小时,同事们私下吐槽他“贫嘴饿舌耽误正事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贫嘴饿舌”和“幽默风趣”有什么区别呢?关键在于是否“有营养”。幽默的人能用一两句话逗人发笑,而贫嘴的人往往只顾自己说个不停,内容却空洞无趣。举个例子,朋友聚会时,小王讲了个冷笑话逗得全场大笑,而小李却反复用网络段子强行接梗,最后冷场——前者是幽默,后者就成了贫嘴饿舌。
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类情况。比如亲戚聚餐时,总有人喜欢用夸张的语气反复追问:“什么时候结婚啊?工资涨了吗?”表面看是关心,实际上既没提供帮助,又让人尴尬。这种“为说话而说话”的行为,本质上是一种无效沟通。
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在社交媒体时代,“贫嘴饿舌”反而更容易被传播。比如短视频里常见的“怼人语录”或跟风玩梗,很多内容缺乏原创性,却因为迎合了“即时笑点”获得流量。这让我想到,或许现代人更需要练习“精准表达”,就像做菜少放味精,多保留食材本味。
如何避免成为“贫嘴饿舌”的人呢?有个简单的方法:说话前先问自己“这话对别人有用吗?能带来情绪价值吗?”就像邻居刘阿姨,以前总爱拉着人聊家长里短,后来她开始学插花,现在和人聊天时总能分享养护植物的经验,反而成了小区里的“人气王”。
语言就像镜子,照见一个人的思维深度。偶尔开开玩笑无伤大雅,但若把贫嘴当本事,可能在不经意间暴露自己的浅薄。下次遇到喋喋不休的人,不妨温和提醒:“咱们喝口水,慢慢说重点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