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shí fù hé
成语解释:河:这里指黄河。背着石头跳进黄河。比喻人以死明志。亦作“负石赴渊”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盗跖》:“申徒狄谏而不听,负石自投于河,为鱼鳖所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或处事
繁体字形:負石赴河
英文翻译:Go to the river
负:1.背(bēi):负荆。负重。2.担负:负责任。身负重任。3.依仗;倚靠:负隅。负险固守。4.遭受:负伤。负屈。5.享有:久负盛名。6.亏欠;拖欠:负债。7.背弃;辜负:负约。忘恩负义。有负重托。8.失败(跟“胜”相对):胜负。负于客队。9.属性词。小于零的(跟“正”相对):负数。负号。10.姓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赴:1.前往;到(某处)去:赴宴。赴京。2.投身进去:全力以赴。3.古又同“讣”。
河:1.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:江河。河流。内河。运河。护城河。一条河。2.指银河系:河外星系。3.(Hé)特指黄河:河西。河套。4.姓。
“负石赴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的故事内核其实离我们很近。比如一位创业者明知行业竞争激烈,仍然坚持开发新产品,同事劝他:“你这简直是负石赴河,不如换个方向?”他却说:“总要有人试试别人没走过的路。”这里既体现了成语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本意,又展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概念的创新解读。
为什么要用背着石头跳河比喻冒险?古代传说中,楚国有位忠臣抱着石头沉江明志,后来演变为对固执行为的警示。但现代语境中,这个成语更像是在说:当我们清楚目标的价值时,即便过程艰难也值得尝试。就像运动员带伤参赛,外人看着像“负石赴河”,当事人却认为这是突破自我的必经之路。
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发现有趣的应用场景。有位父亲发现孩子痴迷天文,尽管知道成为天文学家的概率极低,仍然支持孩子参加科研夏令营。亲戚们议论:“这不是负石赴河吗?”但父亲认为:“重要的不是结果,是培养他面对困难的韧性。”这种理解跳出了成语的消极框架,赋予了积极的生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的运用需要把握分寸。去年某科技公司不顾市场饱和,投入全部资金开发同类产品,业内评价其为“典型的负石赴河”。三个月后产品滞销的结局,恰好印证了成语警示的意义——在缺乏创新和差异化的前提下,盲目坚持可能变成无谓消耗。
个人认为,当代社会重新诠释“负石赴河”的关键在于风险评估。古人用石头象征沉重的代价,而今人更应思考:我们背负的“石头”是否具备转化为浮力的可能?就像深海探测器需要配重块才能下潜,某些领域的突破恰恰需要这种“负重前行”的勇气。重要的是在行动前确认,这块石头究竟是束缚我们的枷锁,还是帮助我们抵达新深度的工具。
下次遇到类似抉择时,不妨自问:这个决定是源于固执己见,还是建立在理性判断之上?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完全避开“负石赴河”的境况,而在于懂得何时该卸下石头改道而行,何时该绑紧石头逆流而上。这种动态平衡的把握,或许才是古老成语留给现代人的最大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