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zhú āi sī
成语解释:指管弦乐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东津》诗:“打鱼斫脍修故事,豪竹哀丝奉欢乐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音乐等
繁体字形:豪竹哀絲
英文翻译:Auspicious bamboo
豪:1.具有杰出才能的人:英豪。文豪。2.气魄大;直爽痛快,没有拘束的:豪放。豪爽。豪迈。豪言壮语。豪雨。3.指有钱有势:豪门。豪富。4.强横:豪强。巧取豪夺。
竹:竹子,多年生常绿植物。茎圆柱形,有节,中空,可供建筑用,又可做造纸原料。嫩芽即竹笋,可食。
哀:1.悲伤;悲痛:悲哀。哀鸣。2.悼念:哀悼。默哀。3.怜悯:哀怜。哀矜。哀其不幸。4.姓。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说起“豪竹哀丝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其实它最早用来形容两种截然不同的乐器风格——豪迈的竹笛与哀婉的弦乐,后来引申为文艺作品中刚柔并济的情感表达。举个例子:某部战争题材电影里,既有士兵冲锋陷阵的震撼场面,又有战地护士轻唱摇篮曲的温情片段,这种壮阔与细腻的碰撞,正是“豪竹哀丝”的生动体现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看似矛盾的两种元素组合?其实这恰是艺术的精妙所在。就像我们吃火锅时既需要麻辣锅底也需要冰镇酸梅汤,强烈的对比反而能激发更丰富的感受。作家张爱玲在《倾城之恋》中,一边描写香港沦陷的惨烈,一边刻画男女主角在战火中相拥取暖,正是通过这种反差让故事更具张力。
个人认为,现代短视频创作也暗合这个原理。比如某位三农博主拍摄收割麦田的镜头时,先用无人机展现金色麦浪的壮美,再特写老农布满老茧的手掌,最后配上轻快的背景音乐——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层次切换,让观众既感受到丰收的喜悦,又体味到劳作的艰辛。
值得关注的是,“豪竹哀丝”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。就像做菜讲究火候,文艺创作也需要把握平衡点。某历史剧曾因过度渲染宫廷权谋而忽视人物情感,导致观众产生审美疲劳。好的作品应当像交响乐指挥,既能挥动指挥棒带出磅礴乐章,也能轻捏琴弓拉出如泣如诉的旋律。
观察市面上的爆款内容会发现,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都藏着“豪竹哀丝”的密码。短视频平台上点赞百万的作品,可能是工地大叔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时突然跳起踢踏舞,也可能是外卖小哥在暴雨送餐后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笑容。这些真实的生活切片,比单一的情绪宣泄更能引发共鸣。
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:与其纠结于“豪竹”与“哀丝”的比例分配,不如关注它们如何共同构成完整的情感拼图。就像欣赏山水画时,既要有嶙峋怪石的刚劲笔触,也要有潺潺流水的柔美线条,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成就传世佳作。下次遇到打动你的作品时,不妨留意其中是否藏着这样的情感辩证法。